标签:
杂谈 |
股市对货币政策、也就是对货币供给的松紧从来都是十分敏感的。这是市场的一般规律,也是经济的一般规律,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试想:在一场空前力度的金融危机面前,如果没有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股市会屡创历史新高吗?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对于诸如此类的市场规律,管理者只能敬畏、尊重,而不是矢口否认。
一段时间以来,商业银行流动性是否充裕,货币市场利率会告诉我们。所以,中央银行要维系货币政策的稳定,保持中性立场,那我们希望货币市场利率稳定,而不是大起大落,更不是逐级而缓慢地走高。其实,三年以来,中国货币市场利率(以7天期为例)已经从2010年时的2%以下,爬升到今年年初的4%左右,而近期才回到3.5%附近。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利率间歇性地大起大落,最高峰时(2013年6月20日)可以超过10%。这还仅仅是货币政策反映出的利率均值,而大量小额同业拆借交易成本某些时点可以达到15%,甚至以上。
这当然不正常。央行总以“特殊时点”为由,拒绝在“特殊时点”进行足够的干预,这才是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波动的关键原因。央行认为,要给金融机构一点苦头吃,从而迫使他们自觉地、更加有效地管理流动性。或许,这样的考虑不无道理,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这样的情况未能遏制?我想:在中国,许多需要监管者、控制者解决的问题,往往只靠市场手段恐怕解决不了,而需要对商业银行“关键时点的流动性数量”提出明确的监管要求。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错误。
比如,以“关键时点的高利率”去惩戒银行,结果让股市、让整个宏观经济、全社会都为之付出代价。不是吗?我们不能无视事实。每当货币市场利率大涨之时,股市就会出现暴跌,这不是事实吗?每当货币市场利率大涨,就会有大量资本市场资金大量流向货币市场,这不是事实吗?
何止如此?近年来,“资本市场资金流向货币市场”一直延续,这是股市极度疲弱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货币流向问题,强调资金结构问题,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表面上看,货币供应量不小,但整体货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短期、超短期的货币越来越多,而中长期稳定的货币越来越少;围绕着银行空转的资金越来越多,而真正落实到实业投资的资本越来越少;整个社会赚快钱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而扎扎实实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少。
这样经济方式是否可持续?当然不可持续。所以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反对资金持续从资本市场(股市、债市都是直接针对实业的资本市场)流向货币市场,反对金融空转,反对导致这一结果的所有金融政策。
我们已经指出过多次,之所以金融空转越来越严重,之所以资本市场资金流向货币市场,这些经济现象背后的关键原因是:央行长期“锁长放短”的货币政策。20%的法定存准,人民币刚性升值过程中央行减少干预而迫使商业银行更多持有外汇,这些都是锁定人民币长期流动性,而央行通过银行间债市投放的都是短期的人民币流动性。长此以往,银行被迫用短期流动性支持长期贷款,就会加大短期流动性的需求,而使货币市场利率不断走高。
这是必然的,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央行无可否认。我们希望央行认真检讨,亡羊补牢。这不仅是在体现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同时也考验我们货币当局的勇气。
本着“为中国股市扫雷”的宗旨,着力为中国投资者营造“放心投资,舒心生活”的美好环境,CCTV证券资讯频道联合商务部研究院及各城市责任媒体共同发起——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敬请广大博友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