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去年以来,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大起大落,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尤其是高企的货币市场利率引导大量资本流向货币市场去从事纯粹的投机活动,并引发巨额资本市场资金流失。据证监会统计,2013年全年,2000多亿元公募基金被赎回,而其流向正是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这是事实,无可争辩的事实。正是社会诟病较多,央行在刚刚发布的2013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秩序报告中,以专栏方式专门解释了这个问题。
央行认为,促成货币市场利率高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金融创新加快发展,债务融资较快扩张,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以及开放的宏观格局下国际资本流向反复变化等。不错,这些都是导致利率波动的重要原因。但我认为,利率、尤其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央行必须予以强力控制、关乎国家经济大局的关键价格。所以,不管什么原因,央行都绝不能允许“利率失控”。换句话说,如果利率失控,不管什么原因,都是央行的失职,尤其是在没有出现任何“危机”前提下的“利率失控”,我们只能怪罪央行无能。
不错。金融创新加快发展,债务融资较快扩张,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以及开放的宏观格局下国际资本流向反复变化等等原因确实会给利率带来重大影响,但这些因素是央行“始料不及”的吗?那为什么会不曾进行“预调、微调”?中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针对性如何体现?体现了吗?所以,央行没有理由解释,而更应当做的事情是“检讨”,是向中央、向全中国人民、向股票市场投资者认错,并拿出改正错误的诚意。
2013年,我们确实看到大量所谓的金融创新,诚如央行所说,这些创新必然、必须依赖银行体系流动性支撑。按央行的说法,大量资金跑到银行体系之外循环,以致银行系统内部流动性紧张。货币市场利率高企实际反映了这样一种现象。我认为这样的解释十分牵强。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银行系统的资金会体外循环?这不是简单的创新问题,而是央行无视社会资金需求的前提下,严控信贷规模,以满足央行对信贷增长要求的必然结果。
这其实典型的“削足适履”。不是吗?社会借贷总需求是10,央行为了信贷增长数据好看,于是把信贷规模控制到7,结果逼着3变成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或其它短期融资产品。这也叫“金融创新”?从央行给出的数据看,人民币贷款占全年社会融资规模的51.4%,为历史最低水平,比上年低0.6个百分点;而银行表外融资——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占比大幅上升,全年实体经济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方式合计融资占全年社会融资规模的29.9%,占比较上年高7.0个百分点。其中,委托贷款增长98.3%,信托贷款增长43.6%。之所以,银行表外融资增长只有29.9%,那是因为未贴现承兑汇票同比上年是负增长(-26.2%)。
按照货币政策报告提供的数据,整个社会债务总需求应当是17.07万亿元,但企业债券市场只提供了1.8万亿元,比去年减少4500多亿元;银行正规途径的贷款被控制在9万亿元一下,实际发生88917亿元;在除去5848亿元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也就是说,央行信贷规模控制与信贷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将近5.8万亿元的差距。这当然会出现迫使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当然会出现杠杆率增加的问题(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从2012年的3.86上涨至2013年的4.08)。
我认为,央行逼迫资金体外循环的做法,是导致市场利率大幅攀升的关键原因。比如,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在总债务需求当中的占比近26%。这部分贷款企业支付的成本应当在15%以上,严重拉高整体市场利率。但央行所统计的、7.14%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仅仅是正规渠道的银行贷款利率。不仅是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在所谓“理财产品”的作用下也出现了实际的大幅攀升。
最无法容忍的是:股票市场受到高利率的严酷抑制,这将使中国整体资产负债比例不断恶化、使中国的转型升级以及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大弱化。正因如此,我们需求央行检讨和改错,而不是解释。
本着“为中国股市扫雷”的宗旨,着力为中国投资者营造“放心投资,舒心生活”的美好环境,CCTV证券资讯频道联合商务部研究院及各城市责任媒体共同发起——中国证券投资放心工程,敬请广大博友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