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传统经济学原理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对吗?真实市场在“反身性原理”的作用下往往呈现与传统经济学认知相反的情况,尤其是金融市场“缩量下跌,放量上涨”才是永恒的主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因为,传统经济学完全基于市场理性的基础,而真实的市场往往是人性的集合,而不是理性的集合。换句话说,市场理性是相对的,非理性才是绝对的。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的是非理性情况。
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决策者经常机械教条地照搬理论,而对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相应的对策。尤其在房地产市场问题上,简单地认为价格下跌了,有更多的人买得起房,于是购买者就会增加。这样的愿望,往往被事实否定。“价跌量缩”的市场现实,往往对宏观经济构成巨大影响,于是政策便忽左忽右,抑或左右为难。
开始抑制房价时,政策无所不用其极,当房价真跌了,而又发现消费者并不买账,市场成交量大幅萎缩。加上“闹房”之事此起彼伏,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之时,政府政策开始左右为难。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宏观调控是一个“艺术的过程”,“艺术气质”表现为时时刻刻都要和人心对话。目的就是:即要让市场按照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又不能伤害民众消费与投资的信心。如此之宏观调控意图的表达,涵括于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当中,贯穿于政策制定与执行亦捧亦压的分寸之间。
现在看,各地政府都受不了了。毕竟,土地收入是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央财政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地方政府足额财政预算问题,那土地这道生命线,地方政府就根本不可能放弃。
有人总以为,地方政府反对房价下跌,但其实不然。地方政府怕的是“量缩”,而不是“价跌”。中央政府认为楼市一定是“价跌量增”,但地方政府实际看到的却是“价跌量缩”。这就导致一个结果:中央政府要地方政府坚持,认为挺一阵子交易量就会上升,但地方政府面对真实的市场,根本坚持不下去。
这到底是谁出了问题?我看是中央政府对市场的“认知性误区”所导致的矛盾。现在地方政府受不了了,一个接一个出面干预楼市,而且力度越来越大。这势必导致中央政府失控,政府领导不可能每天都跑到地方去“扑火”吧?
所以,中央政府必须考虑如何才能让中国楼市“价跌量增”的问题,要做到“价跌量增”必须尽快改变过去一味打压的做法,而出台“亦捧亦压”的政策。理论上说,只有楼市价格围绕着一个缓慢下跌――近乎不跌的均衡线,有涨有跌地波浪式微幅回落,给市场以止跌回稳的明确信号,市场才会活跃,交易量才会上升。
做到这一点当然很难,绝不是说一句“防止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政策协调,而中国恰恰就是“协调难”。但至少应当明确“抑价保量”的政策意图,而绝不能指望市场自发的“价跌量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