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周六晚8点宣布下调法定存准率不是常态,通常应当是周五收市之后,五点钟央行下班之前。这是不是说明决策层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货币政策的走向还有分歧?不得而知,但我想这至少是对二月公布的所有经济数据的一种反应。
今年一月份的经济数据到现在已经全部公布完了。总体看,该升的没升反降,该降的没降反升,没有一个可以令人兴奋的数据。而本周末显示的另外一些数据就更令人担忧,有媒体报道称,2012年2月上旬(10天),四家国有国有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300多亿元,远低于业内预期。如果说一月份银行贷款增量下降还有“客观原因”可以强调,那春节过后,新增贷款进一步减低,还不及比1月份,就难以再用“客观理由”去解释了。
现在还不能明确说到底是什么原因。但至少有两种可能性:其一,银行除了维护老客户需求,没有新增存款或受存款比约束,根本无钱可贷,或有钱也不能贷;其二,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突然减少,春节之后,企业开工严重不足。
那种可能性大?我以为二者都有。首先,银行业流动性高度紧张,这一点从近一年来的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就可以获得充分的证据。一年之间,货币市场利率所呈现的重要特点是:资金供求稍有变化,利率就大起大落,动辄成倍涨跌;而且,交易量远不及过去,大幅萎缩。上周五( 2月18日),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再度上扬,银行间市场shibor(14天)利率大涨89个基点至5%以上,显示银行资金紧张异常。
为什么银行资金骤紧?商务部告诉我们的数据是:中国外商投资金额也开始负增长,而且已经连续三个月。与此相对应,近期外汇占款净减少,外汇资产余额连续第三个月负增长,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曾出现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外汇储备2011年四季度也首次出现季度净减少。
这样的数据意味着人民币应当贬值,但相反,人民币不贬反升。这就意味着,央行放出外汇,收回人民币。我们讲过,这实际是一种人民币紧缩方式。与以往不同,这是通过收缩外汇占款而实施的货币紧缩。这当然是触发准备金率下调的关键因素。目的是部分或全部对冲外汇占款端紧缩货币的效果。
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对冲有余”而实际净投放基础货币?不知道,因为央行不能及时给出外汇占款数据。不掌握详尽数据的外人,无从判断。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实体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也在减少,这是媒体采访银行业人士获得的结论。这其实才是最让人担心的事情。紧缩性调控没问题,但力度过大或时间过长,而且不给企业喘息之机,那就很可能发生极致性状态――企业关闭或破产。这就像一块钢板,为了改变它上翘的状态可以向相反方向压,但力度要适中,而且过程中要不断释放掉压力,松一下;否则一味下压,力度大了,时间长了,就折了。对不起,等到折了再转向,没用了,恢复弹性需要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最可怕的是,经济没“折”之前,决策者不信会“折”,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一旦发现“折”了,晚了。这就是我们宏观管理缺乏“科学发展观”,经常失度的关键原因。尊重科学,必然尊重缜密的逻辑推理,条件设置越复杂,推理的联系链条越长,就越科学。但很遗憾,我们的经济学家也好,管理者也罢,它们所能容忍和接受的逻辑链条过短,根本不足以支撑科学决策。
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而且未来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变。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必须明确一些大的方向性的格局。我认为,这个大格局的核心是:在金融去杠杆化、发达经济体从新回归制造业的前提下,未来20年,全球实业资本将越来越稀缺,而且面临在一次“大重配”的过程,发达经济体争夺资本的力度会日盛一日,中国高端制造业资本外流将首当其冲。我们中国是否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此时此刻,我们如果沿袭惯性思维,把一些迹象视为暂时现象,那我们将再次被动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