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期在人民银行党委中心组专题会议上表示,2012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同时,要按照“有扶有控”的原则,着力引导和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央行在上述总体的、对稳健货币政策的表述,基本沿用了2011年的“旧的表述方式”,这似乎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2年货币政策的表述有着不小的出入。最为明显的差异是,市场最为重视的一项表述“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没有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2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中的表述是这样的: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另外,央行会议指出: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准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
我们注意到,“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也是“陈旧的表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新表述是: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差异何在?关键在于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中央有关经济工作文件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不再使用“通货膨胀”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物价上涨”。包括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的表述中,一次“通货膨胀”的字样都没用。这说明,中央决策层已经意识到“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发改委前不久在2012年物价分析会议的新闻公告中也指出:鉴于过去一段时间的货币回笼,未来推动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而物价治理的主要手段也多基于理顺流通,打击投机炒作,把握资源价格改革节奏等方面。
由此可见,央行对“通货膨胀”的看法是持有“保留意见”的。在此前提下,不愿意放宽货币也是必然的。央行这次也第一次提出信贷“有扶有控”的说法,这或许表明央行希望货币政策更多地发挥“结构性作用”。把总量政策变成结构性政策,这恐怕是中国央行的一大创举。
按理说:应当发挥结构性政策的是财政政策,通过差异化税收向扶持产业倾斜。而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只是总量政策。所谓总量政策只能调节贷款的数量,而无法管理贷款投到那个方向。因为,商业银行通常是谁有钱赚就给谁贷款,他不会顾及这个有钱赚的方向是不是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所以,国家如果希望贷款等资本流向扶持的产业,必须加大税制调整,允许扶持的产业具有更大的赢利能力。
更重要的是:央行希望对信贷进行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这些领域不是低收益的、就是高风险的,适合银行信贷投放吗?信贷最适宜的投向不是新兴产业,而是传统产业。这是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最基本的功能差异。所以我认为,央行最好不要“越位”,去管那些不该他管的事情,否则会放大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陷入不断放大风险,又不断治理风险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