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下岗工人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选择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并不平坦。
本来理所当然该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有偿)的商业银行,如今它们无论大小,已经不屑于赚这笔钱了。据《财经时报》调查,北京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目前都不愿意为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企业提供服务,即使资本达到50万或100万元,开户银行也会开出苛刻条件,强行冻结账户上的部分资金,为本来已经举步维艰的创业者带来巨大的创业风险。
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共有2400万家,按平均每家企业解决3人就业计算,这些小企业将为中国带来7200万个就业岗位;按平均每个账户被强行冻结3万元资金计算,这笔资金的数额将达7200亿元。
更为恶劣的是,对这7200亿元的企业存款,银行只需支付活期存款利息,却可以无限期地占用。如果按照中国目前4倍多的货币乘数,这7200亿元存款可以创造出近3万亿的贷款,而这笔贷款仅按贷款基准利率(5.82%)和活期存款利率(0.72%)之间的利率差(5.10%)计算,每年将为商业银行带来1755亿元的利润。
必须明确,这1755亿元的利润,是各商业银行从中国最弱小企业的口袋里强行掠夺的。它是通过把自己的流动性风险强行转嫁给创业企业,而获得的“缺德利润”。
在中国,百八十万注册资本金的企业根本不可能获得银行的贷款,而银行不用说贷款,就连最基本的转账、结算服务都不愿意提供。无奈之下的创业者,不得不以个人账户替代企业账户,这不仅扭曲了商业银行的会计科目――企业存款变成了居民储蓄,而且大幅放大了社会经济交往中的现金流量,为社会犯罪提供了温床。
银行的上述做法,不仅意味着,小企业被银行强行抽血,而通过信贷方式输送给大企业,同时它们的做法也加大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
一直以来,央行一直高度关注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用短期存款支撑长期贷款)的问题,并专门为此调整利率结构,而且效果并不理想,此时央行是不是需要重新考量这个问题?
再有,银行的上述做法,也迫使这些小企业躲开了税收监管的视野。我们无从统计相关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年这等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将数以万亿计,而国家为此而流失的税收至少有数百亿。
如果说,我们上述论述讲的还是大道理,那么小道理哪?
可悲的是,采访中几乎所有小企业主都意识到了商业银行在“侵害他人权益”,但他们却不知道去哪投诉。更可悲的是,像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小银行,他们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是专为农民做生意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但是今天,他们彻底变味了。他们可以在城市里为10万元注册资本的企业筑起高高的开户门槛,睡还能指望他们为农民服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