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一年有余的A股市场IPO(首次公开发行)及上市公司再融资终于重新启动。
这几天,中国证监会办公所在地人声鼎沸,说得更悬点,大有“挤爆”之势,大批拟上市和有再融资计划的公司焦急地排队等候。
融资功能是股票市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而言,便捷地融资渠道对企业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极为重要。
目前,尽管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裕,大把资金正在寻觅投向,但股市的火爆更为公司股权融资提供了更廉价的通道,毕竟贷款利率还有上调的可能。
IPO和再融资重启,意味着历经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股票市场终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
但中国股市有一个不能忘却的历史教训:股市涨起来,公司上市所募集的资本,往往会回到股市中用于炒作股票。
过去数年间,这种现象其实一直存在。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募集资金后,原计划的投资项目在变来变去,迟迟不动,而实际将大把的资金投入股市。当年甚至有这样的事,承销商在股票承销之际已经和上市公司说好,融资后将有多少资金交与证券商投资。显然,在股市火爆之时,股票投资获取收益远比实业投资容易得多。
不过,上市公司如果将融入资金购买地产或是股票,那对国家整体经济将是重大伤害。它不仅会使市场泡沫横飞,而且同时会削弱一个经济大国赖以健康的实业基础,从而加剧经济的泡沫化、空心化。
从2001年开始,中国股市进入前一轮熊市时,多少上市公司因为“委托理财”而身陷困境,有些甚至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事实,充分说明我们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尽管当年那种方式的“委托理财”尚未开闸,但谁能确保上市公司的实业投向?
况且,通过股票投资“洗钱”也是十分方便的途径,这使得股票市场几乎变成了一个上市公司大“洗钱场”。股票投资亏了,上市公司背着;赚了,在上市公司的报表中不体现或少体现,差额落到了个人腰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托市,有关政策法规对于实业公司购买证券资产予以解禁。而且迄今为止,上市公司在股市上进行投资几乎没有防火墙。
鉴于上述,在中国股市IPO和再融资重新启动之时,我们发出警惕融资泡沫的示警,希望能够引起监管当局的重视。
当然,准许上市公司购买股票,有利于中国上市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但如何兴利避害,在利弊之间找到平衡,到了考验监管部门智慧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