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人民币利率,它在历史最低位已经徘徊两年有余,过去不宜上调,主要是为了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理论上说,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利率差越小,热钱投机人民币的成本就越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越大。这就是美联储的连续15次加息,人民币始终没有跟随加息的主要原因。但换一个角度看,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利差越大,中国央行利率政策的越灵度也就越大。
因此,当美联储本次加息之后、中美货币市场利差已经接近3个百分点、此间人民币升值幅度不过3%的前提下,人民币利率要不要动?怎么动?需要其它宏观政策怎样配合?目前似乎已经到了有关各方必须认真考虑的时候了。
综合问题综合解决
中国的宏观经济目前至少面临着五大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一,固定投资存在反弹压力,原因的“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方面的投资冲动很难减弱;其二,银行的钱太多(流动性过大),仅今年前两个月,人民币储蓄存款就增加了1万多亿元,这些钱大量堆积在有限的货币市场,不仅使货币市场收益率长期低位徘徊,而且使央行回收货币的成本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低;其三,银行不可能长期固守货币市场极低的收益,转而形成贷款冲动以契合固定资产投资冲动;其四,放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浮动空间,不仅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不可能久拖不决,而且也是中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改善贸易条件的必由之路;其五,消费疲软可能带来的通缩压力。
鉴于问题的复杂性,运用单一政策手段几乎不可能达到理想的调控目标。因此,综合各方面信息,一种较为合乎逻辑的综合调整的猜测是,央行首先应当适度提高再贴现率,借以引导贷款平均利率向上调整。
其次,在扩大法定准备金率差别的同时,细微上调法定准备金率的平均水平也是有益的。但幅度不宜过大,毕竟法定准备金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就将有2000多亿元的基础货币被突然锁定,政策力度过大。
第三,央行完全可以使用公开市场手段,回收一部分央票,相应放出适量的基础货币,借以平衡基础货币上调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所带来的紧缩。这不仅使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还可以减低央票利息的支出,节省货币政策成本。目前,市场上有着2.1万亿的央票余额,这样的规模,央行足够用了。当然,央行还可以通过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引导商业银行将货币投向市场,从而对冲紧缩政策。
第四,放宽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浮动区间,利用利率上涨,自然而然地引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有序升值,也为央行进一步测试市场,发觉汇率平衡点的提供了条件。
第五,加快资源价格改革的步伐,避免通缩。
第六,保持存款利率上限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