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可以说一下昨晚的这场音乐会了。从年初开始我就在期待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的这次巡演,华南地区只有南宁珠海两站,华发中演大气,直接签了两场,曲目也很对我的胃口。官方宣传资料说法国国交在国内演出已很繁忙,出国巡演有限,上次来华是八年前。
开场前有个小插曲。昨天正好也是华发中演的四周年生日庆祝,演出前有一个活动和自助餐。我是被邀请的嘉宾。这个活动有点长,似乎没有给嘉宾留出用餐的时间,特别是到了一个小伙子预告明年各场次演出的环节,他非常有耐心地先从戏剧理论开场,讲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布莱希特、梅兰芳,讲第四堵墙(我是真心不认为那个梅麻姑可以和前两位并列成体系),发言之长可以跑完一个半马。
时间指向七点四十分。我做好放弃这个自助餐,饿着肚子听音乐会的准备了。我不想因为吃饭耽误入场,那不符合我的性格。好在会务组织者也终于意识到时间的紧迫,这边让小伙子继续跑半马,另一边放人用餐。我看到队伍已排得很长,为省时间就从水果那端反方向取餐,除了水果和甜点,离我最近的是烤羊排,我拿了三块羊排,用史无前例的速度将它们吃完。我想以这个速度,给我一天时间我能把埃菲尔铁塔吃下去。羊排九成熟很好吃,就是没吃饱,想再取点什么,但是人突然更多了,看来小伙子的半马已然跑完,离我最近的还是那盘羊排,不能在食物多样化方面有所企图了,我又取了两个羊排,吃完。看看时间还差几分钟。肚里装着五个搭成埃菲尔铁塔形状的羊排,我冲进剧场。
光我一个人急没用,等大家都用完餐入坐后,这场原定八点开始的音乐会后延了十五分钟。
第一个曲目就是音乐会的大俗,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当今俄罗斯中青代中最有实力的钢琴家鲁岗斯基上场了,从我的位置只能看到他的背影。他的拉赫玛尼诺夫是我最喜欢的版本,既充满激情又兼顾歌唱性。他的柴钢倒是没听过,这次给我的感觉就一个字,爽!是那种干净利落的爽,没有一点情绪上的拖泥带水,缠绵的地方不过分沉溺,该发力时砸得琴键像五金店,属于那种对比特别鲜明的风格。法国国交的配合也很给力,第三乐章那段斯拉夫舞曲风格的旋律听得让人想从座椅上跳起来,整个过程简直“帅呆了”。
幕间休息,碰上熟人和同行的钢琴老师。老师由衷地感慨,鲁岗斯基真是典型的俄罗斯学派,技术精准,指法干净,唯一的遗憾就是开头部分不太给力。我说打住,您是听阿格里奇太多给带节奏了。
下半场是拉威尔的《海上孤舟》和德彪西的《大海》,这当然是法国国交的强项,说是专利产品也不为过。这两首曲目调性不强,不太容易讨好中国观众,选择演奏它们,显然还是源于自信吧。
我是第一次现场听拉威尔,以色彩绚丽著称的印象派作品不好表现(他自己也否认是一个印象派作曲家),那种轻灵通透的气氛,在弱音中渲染出的层次感和光影的变化,尤其是弦乐部刻画出的一叶小舟在海面的起浮飘荡,这些都很考验乐团的细微捕捉能力。好像下半场观众席也格外安静,我活生生地把两个羊肉嗝给憋回去了。也只有这么好的剧场效果才配得上这么精彩的演出了。
到《大海》了。如果德彪西不在配器上具有如此高超的天赋,这部作品的旋律几乎无法听下去吧,何况三个乐章还挺长。当然,种种担心都是多余的。其实要对这部作品及其演奏作文字性的描述是相当困难的事,它本身带来的那种愉悦太感官了。
嗯,听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就盯着离我最近的几把低音提琴看了,从来没这么近地看过低音提琴的演奏,并且我发现,演奏低音提琴的女性甭管长成啥样,气质都格外优雅。要是有一天我家的小肚皮爱上低音提琴,这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愿她能长高一点,要不只能藏在琴板后面将小手伸出来了。
全曲结束。观众给予了最热烈的掌声。按说在如此热烈的掌声中,来三首四首返场曲目再正常不过。不知是不是受到开场延迟十五分钟的影响,法国人的情绪不高,只奏了一首《卡门序曲》就果断谢幕。心中有十多个卧草奔腾……不,匍伏而过。
走出音乐厅,天地人都是爽着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