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砖头一样厚的书同时摆在面前,《鱼王》是重读(以前有过老版),还是喜欢,一读就能读下去。倒是《生活与命运》读得费劲,读了两百来页啥也没记住,老是不自主地开小差,在心里一次次问,小说非得这么写吗?俄罗斯文学的宏大叙事法长久以来都摆脱不了某种恶习,就是细节枝蔓上的笨拙,缺少取舍,像一棵从不修剪的树,长成啥样算啥样。阿辽沙回家(随便杜撰的情节)遇见祖母,祖母正在煮红菜汤,两人嘟哝半天学校的事,家里的事,这样的对话可以出现在任何一本小说里,并且也都不影响它的主体走向,反之,删去也决不无妥。《生活与命运》就文学性而言并非俄罗斯(包括前苏联)的精品,这本书在我看来砍掉一半可能更好读。至于反思斯大林时期的人性善与恶,专制与集权带来的灾难与禁锢,这本书也未必比索尔仁尼琴走得更远。其实反思也就那么回事,作者不可能给出具体的结论,如何思还得靠自己,就算不读这本书,这思一样也能反出来。
说了这么多没良心的话(毕竟人家写这么厚一本书也挺辛苦的),倒也不是说它一无是处,至少在写战争残酷的真实性上,尚具一定史料价值。先搁一边,有时间再重新挑战一回。
倒是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更具有一种驾驭题材的灵性,读起来有自由畅快的感受。写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史上有不少成功之作,《鱼王》的优势在于对自然和人都体现出极大的宽容,从未把它们看作对立面来展示生存的残酷。文字的散漫也显得率性极了,几乎不为自己作任何框架来约束,洋溢着作者极富有的观察力,细节之美自然延伸,一种高贵的气质跃然纸上。同样是大部头,在我看来删除一字都可惜。
如果你更愿意享受阅读,还是先读《鱼王》吧。这十三个故事可以打乱了读,也是不错的旅行读物,除了厚点会占用旅行箱的不少空间,没啥缺点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