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匈海顿爱乐在华发中演

(2017-06-11 05:04:59)
分类: 瞎听
   
    先说海顿的D小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以前听过杜普蕾、罗斯特罗波维奇、以及席夫的版本,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再听奥匈海顿爱乐的现场,感觉就是新鲜而有朝气,即使是高难度的独奏部分,也跟玩儿式的,没有以大阵仗来铺染情绪,特别随意的夏日午后。我最爱这首协奏曲的一个原因是它主题上的看似简单,却又处处发展变化的那种玄妙机巧。昨晚的第三乐章,乐队与大提琴的对话非常精彩,尤其乐队反复出现的回旋主题,一次比一次富有生机,最细微的变化也能让人感受得到。需要说一句的是,听习惯了录音,会期待大提琴的独奏更加突出,事实在现场,它并不会像发烧唱片那样鹤立鸡群,倒是与乐队的和谐一致,才能表达出协奏曲的美感。昨晚的大提琴与乐队的合作给人印象是非常协调的。
    舒伯特的第五交响曲也是大路货了,这本来就是一首室内小编制的交响曲,没有什么重火力的段落,单纯活泼,小巧玲珑,也很符合奥匈海顿爱乐乐团的定位。昨晚最好听的第二乐章的抒情部分,弦乐在空气中的振动似乎都传过来了。观众也破天荒地没有在乐章中间用掌声打断,全曲的情绪一贯始终。
    最美好的听觉享受来自下半场,海顿的第八十八号交响曲,这本来就是海顿可听性最强的一部作品,乐队增加了几个管乐手和定音鼓,音响听上去更加丰富了。第二乐章的“赞美歌”那一段,海顿以一个虔诚的教徒身份回到了舞台上。单簧管在这一刻很给力地表现了一下,估计这位乐手整晚都憋坏了。最后的第四乐章欢快地将乐队膨胀到了一个大型编制的氛围上,闭上眼,你可能真会觉得台上至少有六、七十个人。
    最后说一下大提琴手兼指挥。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哥们应该叫尼古拉斯.阿尔斯达德,非常年轻,好像是位瑞士人。他的大提琴技艺不用多说了,好玩的是他夸张的指挥风格,在指挥台上窜下跳,估计把那台子再扩充十倍也不够他用的。我怀疑这哥们以前是学哑剧表演的,他最擅长的一个动作是“海底捞月”,猴精猴精的,卖力至极,一个曲子下来,背都湿透了。这么不古典主义的作派,却带着他的乐队完美地诠释了海顿,也算一大亮点。在他的比划下,奥匈海顿爱乐注定不会有陈腐气,一派活力与阳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