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I MUSICI

(2017-05-21 06:00:29)
分类: 瞎听
     意大利音乐家合奏团与圣马丁室内乐团都是我喜欢的,后者编制更大更灵活,配有铜管乐,I MUSICI 则一直坚持弦乐加羽管键琴的12人小编制,所以听起来更细腻精致,这也与他们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有关。我听过一些古乐版的《四季》,不是太习惯那种去掉揉弦全用直音的表达方法,不过I MUSICI 不会因为每人一把价值连城的古琴,就拘泥于那种老派传统,同时也避免过多的浪漫主义情怀影响到纯正的巴洛克血统,这种演绎更容易进入当代听众的内心,也不失巴洛克时代特有的贵气。
    除了《四季》,科莱里的D大调大协奏曲也是我常听的曲目,瓦伦蒂尼的作品相对听得少,吉米尼亚尼只能用生疏来形容了。好在这几部作品都有巴洛克时代鲜明的人文风格,织体华丽,旋律流畅优美,富有歌唱性,整台音乐会保持着趣味上的一致性。
    科莱里在我看来地位不亚于维瓦尔第,他是大协奏曲的开拓人,在那个声乐作品的统治时代,这位老兄只写器乐曲,他的六部编号的大协奏曲说是巴洛克音乐的巅峰之作也不过分。当然,意大利最引以为骄傲的还有同时期的制琴工艺,那优美的音色无疑刺激了更多的作曲家来创作弦乐作品。所以到了维瓦尔第这里,纯器乐已经具有与声乐作品平分秋色的影响力了。
    世界上录得最多的古典作品《四季》,居然是他们在1955年首次录音后才走红的,这个信息我也是头一回知道。
    因为是小编制,I MUSICI的《四季》并没有很大的动态,但是色彩对比,四季转换的情绪都以更精准的方式表达,层次感极丰富。这部作品实际留给第一小提琴可大段发挥的华彩乐章并不多,基本是靠其它几把小提琴的不断切入,形成那种一级级的递进。这些配合多年的大师们互相之间达到的默契令人惊讶,很难描述他们特有的那种室内乐气质,非要比喻一下的话,是一种温婉的霸气。对于喜欢室内乐的朋友,错过这样的演出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昨晚的演出效果不错,最后返场五次加演了四部小品,看得出这帮意大利人也有点玩嗨了。华发的莫扎特音乐厅是那种追求自然扩散声音的设计,我在返场第四曲时退到后面听了一下,音量虽然明显小于我在第九排时听到的,但清晰度极好,从欣赏室内乐的角度,算是可打高分的演出场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山笋
后一篇:读张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