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门
(2016-01-28 07:43:10)
王小波说自己写小说是热力学的反熵现象,我当时不知道啥叫热力学,为了搞明白就到处查,那会互联网还没今天这么好使,不像现在上网一搜热力学,立刻会出来下面这行字: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中物质系统在平衡时的性质和建立能量的平衡关系,以及状态发生变化时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包括能量传递和转换)的学科。
大致明白了热力学后,又想搞清楚什么是反熵,接下来就想将他的《白银时代》改成小剧场话剧。这个本子是为市里想去参加全国戏剧节准备的,里面那个风骚的舅妈我心里都有了最好的人选,就是让老孟来演。此前还与李银河沟通过,得到了她的许可,可惜只完成了一幕,听说稿费无法落实就没动力了,就撂在那了。
但我一直很佩服王小波居然能把这门深奥的学科与他的小说结合在一块。王小波走红后,很多人想模仿他的文字,我读过一些全都不得要领,这里面除了感受力的奇特,与王小波的知识结构也有关系,不是那种字面上的相似就能靠近的。
这两天在读博尔赫斯的《永恒史》,又提到了热力学。在《轮回学说》一文中有这样的解释:“热力学的第一定律宣称宇宙的能量是守恒的。热力学的第二定律说这个能量趋于隔离,趋于无序,而且其总体质量不会下降。这个宇宙力量的逐步分化过程就是熵。”
我确定热力学对自己是陌生的,但能量守恒定律是我们中学物理课程的一部分。科学的文字进入文学的描述有特殊的美感。就算你不能完全读懂博尔赫斯对循环、永恒这样深奥的时间命题,仍然很难退出他迷宫一样美妙的语境。这是一股宏阔翻复射石饮羽的野心,神一样地将你眼前看不见的门现形并开启,恣意驰骋中展现出理智与想像的大平衡。
这种感觉也同样存在读子仲的随笔上,经历和知识结构是决定性的因素,再加上天赋的感知能力,才能形成这样的风格。子仲的经历倒并不特别复杂,最牛的就是86年骑单车去了一趟云南,但是这个经历在他的心里有极深的印记,能在人生各个不同的时期幻化出不同感悟。一次经历能感悟一辈子,别人可能写上几篇发几张图就再也掏不出货了,这是子仲的高超。至于他的知识结构,在我看来并不庞杂,主要集中于历史、哲学和宗教方面,但是作为他文字的思维原料,几乎是信手拈来,所到之处震古烁今,这个功力谁也比不了。
我和子仲也交流过古典音乐,他听得并不多,但是总能听到点上。对柴科夫斯基的交响乐他是这样形容的:他那么不健康(病态),还那么有力气;那么绝望,又那么昂扬;比如他的《第四》,一上来,就一副所有人都死绝了的架势,到了大地肃穆的时候,结果还有人在那折腾。连“死”都那么精力过剩,这是蛮奇怪的。
就算是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高材生来写乐评,也不会比这种感受力更准确了。
这种文字的魔力,你可以拿来当教材讲,分析它的这这那那,但就是有一堵门是旁人进不去的。那里面的精彩,无法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