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本书,走那种最简洁的路线,比如不要腰封,不要环衬,也不要勒口。前面不要序,后面不要跋。作者介绍最好没有,如果有也别上照片。这样一本书在当下还能卖得动不?
这有点像我喜欢的那种诗歌,不要排比兴,不要象征也不要隐喻,不要形容也不要押韵。赤裸裸地站在那,连像什么什么也给你掐掉,让联想功能彻底报废。想一想这个境界也是蛮牛逼的。算是极简主义美学体系吗?
当然这样会很不市场化,至少出版社不干,出了书,人家总是希望能好卖一点。所以现在出一本书总是前有人序后有自跋,前勒口有近照后勒口有简介,环衬上有鸡汤腰封上有提示……总之一个都不能少。
别的还好忍,我最厌恶的就是给书弄个腰封,这劳什子怎么看怎么像内款外穿的文胸或者底裤。我自己不管买什么书,只要见这种“书妖”,第一时间就是把它扔垃圾桶里。后来发现和我有同样爱好的人不少,好像豆瓣还有个“恨腰封联盟”。
听说这“妖风”是日本国吹来的,至少在九十年代之前,没见过好端端的一本书被拦腰裹这么一下。妖看着突兀,设计上也不养眼,松松捞捞郎里郎当,不知有谁会因为它爱上一本书,但阅读带来的累赘却是实实在在的。更主要的是那些妖言疯语,几乎悉数在上面亮相,有的之癫狂连作者都不明白在说些什么。《捉妖记》不捉捉这书妖,真是有些说不过去。
楚人给我做的这本书,既无妖也不疯,幸事。
中国的古籍,以宋人做得最好,这是不容置疑的,它比之同时代欧洲的羊皮书,更有简洁朴直的平民气质,易于大众传播,又不失精良的品格。你现在手捧一本宋版的蝴蝶装啥的(问题是,上哪捧去?),仍然会被它的装帧与文字合作出来的古雅之美所打动,从内到外皆给人疏朗之感,这是相当大气的版面语言了。这样一本书,即使不看内容也足够赏心悦目。因为一书难求,现代藏书家退而求其次关注明版,看似收书实则收的是真金白银,论讲究明版还真不是宋书的对手。
可惜当下出版社都不敢以疏朗为生存之道,走的是工业思维之路,各种元素构成数量的优势,设计与装帧量化为可衡的标准。市场如此,谁愿意饿着肚子玩极简的生态自由?
结果就是没什么书让人有收藏的欲望。内容再好,最后的归宿也是收废纸的大篓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