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是网上找来的,桃花片
想养几条原生鱼玩玩,看到水族店有一种高体鳑皮,体长4公分左右,身上有彩虹色,觉得眼熟,似乎是小时在桂林桃花江捕捉过的那种俗称“桃花片”的小鱼,上网查了查,还真是。这种小鱼不仅观赏性极强,还好养,有的地方叫它彩片。
漓江水域的原生鱼里,有不少小型鱼都很趣致,也很有观赏性。除了体色鲜艳的桃花片,我记得漓江里还有一种被我们叫作“哈巴狗”的小鱼,学名是什么我不太清楚,应该是吸鳅类吧,总之半透明,长得圆头圆脑,眼睛看上去很无邪。当然鱼的眼睛都很无邪,但无邪成那样的,也算是极品了。哈巴狗通常都是藏在浅水区的鹅卵石下面。如果想抓它也很容易,看到它有可能藏身的鹅卵石,就用另一块鹅卵石使劲在上面敲打一下,然后翻开来看看,要真有,通常都会被那一下震晕,然后就可以装进小瓶子里了。
此外还有一种身体有黑白条纹的小鱼也很好看,我们叫它“花花”,不确定是不是人们说的中华花鳅,发现它就直接用手捞,可以养在灯泡改成的微型鱼缸里。其它还有一些观赏性很强的小鱼吧,暂时只能想起这么多了。
珠三角这边的原生鱼类资源的情况我不是太了解,只知道有一种“唐鱼”在野外基本灭绝了,现在比较常见的就是中国斗鱼,也就是学名叉尾斗鱼的那种,有的地方叫它花手巾。这鱼以前在桂林多得要命,别说小河里,就是稻田里都能捉到。现在珠海有些喜欢野采的人到郊外山上的溪水里还能找到一些,昨天同事也送了我两条养。我看了一下,远不如以前在桂林看到的那么鲜艳,不知是品系上的差异,还是退化了。反正要想生存下去,退化比进化是更好的策略。斗鱼不再鲜艳,大象不生象牙,老虎柔弱无骨……
前两年有报道说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大量的原生鱼类灭绝,剩下可怜的几种里面还有些是外来物种。有人把它归结为过度捕捞与水库电站的大肆兴建。我前年在桂林夜游了一趟桃花江,也想过这个问题,这里当然不可能有大型船队进行作业,顶多是些垂钓者。但是为了打通两江四湖而修建的那几个水闸,人为阻断了鱼的洄流通道,它带来的生态性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不知这种项目有无通过生态学者的考量。
不过在某些人眼里,桃花片也好,哈巴狗也好,花花也好,它们的地位都比不上一艘拉着客的游船吧。这个国家反正都是要乘风破浪向前进的,少几尾小鱼算得了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