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虫似乎是很富有幽默感的一种昆虫,在一些童话书里或者卡通片里,它总是充当搞笑的角色,但又不是主搞,扮个二傻,利用自己的笨拙来出个洋相,相当于相声中的捧哏,用时尚一点的话说,是个逗逼。
其实竹节虫并不像人们所推测的那样傻不拉叽,至少它选择栖息地的眼力劲,以及拟态的生存本领就很难找到对手。全世界有2200多种竹节虫,怎么说也是个昆虫界的大家族了,但是愿意在中国生活的不过20来种,这么辽阔的土地,却没有对它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这当然不仅仅用天敌太多就能解释的。我觉得吧,它本质上不是一种有上进心的虫子,不喜欢太复杂的竞争,不爱吵闹,不善斗,逗逼只是它们自我调侃的减压方式而已。
所以你要是碰巧见到了一只逗逼竹节虫,别死盯着它瞧,那是不礼貌的,同时对它的自尊也有伤害。
在有关竹节虫的种种传说里,最与人类有交集的,是它的体内藏着毒,一旦咬了人,那个人就会见天地消瘦下去,最后枯如干柴,成了它的同类。幸运的是竹节虫并不喜欢咬人,所以它暂时还不会成为魔鬼的象征。至于它体内的毒素有无可能用来试制成减肥剂,我倒觉得这个课题可以展开一下,现在有那么多的胖子,在尝试各种不靠谱的减肥办法都失败后,他们肯定也相当愿意看到科学家们研究出纯生物制品的竹节虫减肥素,然后微量地注射一点,不出三个月,胖子也可以走上T台得瑟得瑟了。
竹节虫的另一个天赋是它在下卵的时候,喜欢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有点类似于春天里的细雨。如果是很多竹节虫一起产卵,那种合奏听起来就很有些大型乐队的效果了。这么热衷于隐藏自己的竹节虫,为何要这么高调地产卵,这是令人费解的。
竹节虫有一个很不通俗的名字,叫作“瘦螩”,这在昆虫界里算是古汉语,用今天的话来说,跟“麻杆儿”的意思一样。有人考证瘦螩在白垩纪时体型是非常巨大的,跟恐龙差不多大,只是没有恐龙那么霸气。其实那时候所有的生物都喜欢比个头大,普遍都发育得要比现在好得多。瘦螩那时候如果吃树叶吃腻歪了,想吃点荤腥改善一下伙食,就会成群地站在一起,远远看上去就像一片冬日里光秃秃的树林。然后就会有许多鸟落到它们身上,它们只需张开口,鸟儿就会被它的毒素熏得半昏迷,然后就可以饕餮了。
“考证”与“瞎掰”一向是同义词,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相信,竹节虫的好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其实你把一只瘦螩放大一百倍,会发现它还是很有些杀气的。它的眼珠子直接镶嵌在头上,没有眼眶也没有眼睫毛,看物体时整个眼睛都在转动。这种极品眼在过去只有会放雷电的巨型神兽才配拥有,比如龙。只是现在的竹节虫已低调了许多,它的眼睛生出一条装饰线,看上去就像半眯着眼,带着些许微笑与迷人。很多不可一世的昆虫,最后都是从眼睛这个器官开始抹去它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眼睛的脆弱与目光的改变,才是精神家园失守的根本原因。
我十年前刚写此文时,世界上最大的竹节虫还未被发现,前几年它终于在广西柳州的大山里现身了,长度竟然达到了惊人的62厘米,即便在所有已知昆虫中,这么长度也可稳稳拿下冠军。广西的文人是不是该为这巨大的的竹节虫造一神话?反正“很久很久以前……”适用于一切。
另一个与竹节虫有关的传奇却是绝对真实的,发生在离我们有半个地球那么远的澳大利亚,一座叫作豪勋爵的火山灰岛上。这个故事昆虫爱好者想必都知道,那里生活着一种独有的大型竹节虫,被称之为陆地龙虾,离了这座岛,别的地方再也没有发现过它的踪影。可是倒霉的那一天还是来了,有一天一只停靠在小岛的船上跑下了几只黑鼠,它们在这里完全没有天敌,于是愉快地找到了自己的天然食物竹节虫。不出几年,竹节虫被它们吃光了,科学家们沮丧地承认,这种豪勋爵岛竹节虫已经在地球上灭绝。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80年后人们竟然在另一个叫作鲍尔斯金字塔的地方发现了它的踪影,那是一座缺少植被的孤岛,连树都没有一棵,只在峭壁的65米高处有一丛灌木,在它的下面,发现了数量大约30只的豪勋爵竹节虫种群。它们是这个地球上最后的几只,不可能有更多了。这80年来,它们一直靠这丛灌木维持着生命,只要有一场山火,一次滑坡,或者种群繁殖过快而将这丛灌木吃光,它们都会面临灭顶之灾。但是这么多的假设居然都没有发生,这算是最卑微的生命带来的奇迹了吧。
我看过这种竹节虫的照片,它的确有点像龙虾,还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一种叫作地狗仔的虫子。总之除了体型巨大(有15公分左右),一切看上去都极为不起眼。这样一只虫子,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的法则是什么?我想了想,只有计划经济可以解释了。
嗯,我们可以用卡通片的思维去复原一次最严肃的会议精神,当隔壁的豪勋爵岛传来黑鼠对竹节虫大屠杀的消息之后,这些幸存的同类突然意识到责任的重大了。它们本来就是一只小鸟衔在嘴里的树枝上虫卵,偶然地带到这里筑巢,然后那只小鸟意外地放弃了这个食物并不丰富的家园,跑到别的地方去另谋生活了。这些虫卵孵化出了竹节虫,它们不能离开这里半步,因为除了这丛灌木,并没发现有更多的植物可供食用。现在它们需要开一次全体大会,定下一系列规矩,以保证在这极度脆弱的生存环境中如何最合理地利用资源。
这个会议开了三天三夜。竹节虫们从如何控制生育数量,如何合理地分配食物,对胃口太好吃得太多的同类如何进行惩罚,破坏植物的坏蛋如何处以极刑,以及怎样预防火灾,怎样隐蔽自己不让凶猛的鸟类发现藏身之地……总之漫长的会议形成的各项规章制度最终获得了一致通过,豪勋岛竹节虫们在这最严苛的计划经济下,开始了长达80年的生存考验。这里不仅取决于对制度的执行力,还得依靠很好的运气,有些导致种群集体消亡的自然力是不可抗拒的,真到了那一天,也只好认命了。
这个后来昆虫学者们命名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大会议”被写上了科学史册,当人们再度发现这最后30只豪勋爵岛竹节虫,并且采集活体样本回去进行了人工繁殖,一步步地放归它的原生地(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将外来入侵的头号天敌黑鼠消灭干净)后,豪勋爵竹节虫看来已从濒临灭绝的边缘中拯救过来了。
仍然生活在鲍尔斯金字塔那丛灌木下的竹节虫们又开了一次会,它们首先宣布了好消息,在豪勋爵岛放归的竹节虫们,已经从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它们爱吃多少树叶就吃多少树叶,爱生多少孩子就生多少孩子,这消息当然是令人振奋的。
不幸的是,留下来的这些竹节虫,仍然得像过去那样严格地执行计划经济,因为“岛情”不同,这里没有那么丰富的植物,这里本来就不适合竹节虫生活。除非你选择移民,否则就得按照这里的规矩办事。这里不能盲目效仿外岛,也效仿不了,所以苦日子还得过下去。当然,也有值得高兴的事,毕竟外界知道了这里还有一群竹节虫,一旦发生天灾虫祸,那么等待一下救援和赈灾物质也还是有可能的。不管怎么说,终于有外界关注到自己的存在,这总不是一件坏事。
这个故事到这里基本可以结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