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天生不爱看悲剧。回忆一下,这辈子看过的最大悲剧要数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了,那天的情形还记得清楚,很多人在电影院里哇哇乱哭,出来的时候眼睛都是红肿的,我啥事也没有,弄得自己怪难为情的,担心这样下去会不会变成一个没有情感的怪物。还好,后来发现除了比较讨厌哭泣,别的方面还算不太异于常人。
其它的中国悲剧作品也都读得风平浪静。像《红楼梦》,基本就没把它当成悲剧,吸引我的都是大观园里那些鸡零狗碎的事,一到死人的地方就觉得闷死了。后来看改编的越剧,觉得前面都好看,就是黛玉焚稿那一段最没意思,还老长老长的。也挺难为人王文娟的,演得把命都豁出去了半条。要是我来改編,又不能弄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就让林黛玉一听说宝玉结婚,立马一口血喷出来然后就死翘翘,半句废话也没有。
但我估计演员可能特别喜欢这种戏,因为发挥的余地大嘛。好多年以前有个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我是没看过),听说那女角的眼泪说来就来,能把全场观众给哭晕了。怪不得柏拉图认为史诗高于悲剧,而悲剧看上去比较庸俗。特别是演员那种费力叭叽的表演,除了需要用夸张的摹仿来抓住眼球,实在看不出好在哪。还有一个著名的悲剧演员因为过度摹仿,被当时的批评家们嘲笑为“无尾猿”,这个比喻想想也蛮形象的。好在还有另一个悲剧爱好者亚理士多德来为悲剧正名,他在《诗学》的结尾部分证明史诗演员和悲剧演员都有表演过火的时候,这不是悲剧本身的错,而且悲剧短时间内的那种集中摹仿,带给人的快感似乎比史诗更加强烈。所以那些悲剧爱好者可以不理会我这种人的无聊和无趣,继续找下一个由头,然后大家扎堆儿哭泣。像那些“感动中国”之类的政府选秀,就是一个挺不错的机会。反正这些年国内好的悲剧作品也不多,弄几个好人上来,然后大家赛着哭,看能不能把好人哭成悲剧明星。
(女人哭哭也就罢了,中国历史上好像还挺崇尚能哭的男人,说这我想到刘备和诸葛亮了。有人统计过刘备在《三国演义》里哭的次数,有好几十次,反正动不动就“掩面而泣”,以至于有人说丫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当然这是野史,不提也罢。但诸葛亮在《出师表》后面还来这么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这就有些过了,对着张破纸你哭个什么劲呢,按今天话说这算逼格爆表了吧。
这段算是走题了。)
爱哭的民族不一定就能出真正的悲剧作品,还得看会不会哭。王国维认为《窦娥冤》和《赵氏孤儿》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但是钱钟书不这么看,他的理由是中国人写的这类作品一般都不将大幕落在悲惨的事件本身,而是落在悲惨事件所产生的后果上。我通俗地这么跟你说吧,就像一个人出车祸压断了腿,我们喜欢写这之后他的生活种种不便,然后不停地唠叨,你看,当初要不是你走路不小心,何此于此……钱钟书的总结是:这种悲剧没有从个人同情上升到更高的体验层面。我觉得他这分析是对的,因为这样一来,观众的哭就很难不带有些虚情假意了。
有个产妇在医院里生孩子,她的闺蜜不知受什么触动,没完没了地感慨道:好伟大的母亲啊!好伟大啊!后来见我说起这事,还泪光闪闪的。我就纳闷了,多大事,你自己也生一个不就结了,至于哭成这样?
由此推论,过于夸张地看别人表演,是不是也属新型逼格的一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