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桥的廊桥
标签:
佛学 |
分类: 瞎拍 |
迴龙桥从正面看上去像一组三个的凉亭,中间很宽,是我们这次看到的唯一可以通过汽车的廊桥。整个造型非常大气,红色基调,里面是木结构,顶上是红琉璃瓦。这是一座清代古桥,后来由乡民捐资扩建。
后来我们见到了另一位专门负责文化工作的乡干部,了解到文桥乡虽然只有17个自然村,却保留有26座明清时代的古廊桥(如果把其它类型的风水桥、石拱桥、木板桥通通算上,有上百座之多。)基本上每村都有一两座这样的廊桥。

这些廊桥全是传统工艺建造的,没用一根钉子,都是卯榫结构。

全州一带河道多,建造廊桥不仅是通行上的一个方便,也兼有多种功能。乡民劳作间可以到此歇凉,可以将此当作一个民间沙龙聚会娱乐,八卦一下张家长李家短,还可以在此供神祭祀。有些相对僻静的,还可提供男女幽会,总之比现在的文化广场啥的还好用。
看看这些饱经沧桑的老木头,是不是很有点岁月蹉跎的感觉?

走在廊桥里,透过木柱往外看,每一格都是一幅乡间的小景。

大缘桥也是一座清代廊桥,与迴龙桥的风格截然不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这些廊桥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像现代建筑大多是在互相抄袭。
大缘桥从侧面看,很难把它与“桥”联系在一起,就像一个桂北地区常见的祠堂。
走到正面,它的“桥”的真面目就显现出来了。这是一座墩桥,跨度并不算太大,模样很古朴,你把它想像成一间移到河面的厅堂也未尝不可。
我们来的时候,一些村民正在桥中间歇息。他们告诉我,这桥下的水前些年还清得可以洗澡,现在脏得不成样子了。
桥里还有乡民供着的土地神,看这两笔画的,呵呵,神也有这么萌的时候。

大名山水口亭也是一座建在河道与田间的廊桥。上面那个亭角是不是有点像秀才帽?

由于廊桥特别的结构,它会自然地形成一个强劲的风口,尽管我们赶上了38度的高温,只要站在任何一座廊桥里,就像面对着一台鼓风机,阵阵凉风扑面而来,实在是爽。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脑子好使。

这个廊桥居然还有阁楼,我们走进去时,一个男孩在头顶上与我们打着招呼。
从桥里望出去,双抢的乡民和黄绿相间的水稻很养眼。
这桥的附近有一处利用天然的石洞建成的观音寺,听说里面有一块观音石形神兼备。我们特意去看了,那石还在,但是不知什么人出的主意,让石匠把石头人为地凿成一个观音,好好的观音石就这么毁了。可惜。

谏山村的凌云桥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双石拱廊桥。这桥就建在村里,

这桥保存得比较完整(后来也重修过),桥下有人在洗菜,桥上坐着不少老人。只是后面的新建筑大煞风景。

南溪说08年来的时候,家家门前的水道都是干干净净的,就像丽江古城。可惜现在水也脏了。
桥不一定非得建在水面,也不一定得那么豪华,这是我到了文桥之后才意识到的。看看这座叫作“九龙亭”的廊桥,就那么简简单单地立在田野里,前后左右都被庄稼地簇拥着,居然也是那么好看。
这是座长廊式瓦木结构的亭桥,两侧有木栏,上盖青瓦,一副素面朝天的范儿,却与周边环境结合得如此和谐。

一些干活的农民和我们聊了起来,有一位还是广东肇庆的某中学物理老师,他说学校放假了,回来帮家里干点农活。这里人都很纯朴,不用担心跟人搭讪会遭白眼儿。

文桥的廊桥真多,眼看到中午该去吃饭了,还想多看几座桥,在一村口探了探头,这座“青龙桥”又冒了出来。这是一座单石拱桥,也是建在村里。

村里的留守老人奇怪地问我,这桥有什么好看的?呵呵,……


回到镇上,我们又抓紧时间去看了最后一座离镇府不远的三石拱“东峰桥”,这座桥桥面铺设平展的青石板,上面是木瓦结构,圆木柱、方栏杆,长条凳、顶盖木椽青瓦。可惜保护得并不好,不知为什么这样的宝贝在乡下反而比镇里受到了更好的待遇。


两边的条凳基本没了,只有一两处还勉强可以坐人。护栏也有好几处都不见了踪影。
河道虽然没清理,但景色还是很宜人。

其实村民原本还是有保护廊桥的意识的,只是最后连乡规民约本身也成了涂鸦对象。

全州除了文桥乡的廊桥比较集中,其它乡镇也有不少可以显摆一下的古廊桥,比如我们第一天到的龙水镇,就看到了一座极有气派的“虹饮桥”,它比我们在文桥乡看到的任何一座跨度都要大,目测一下约七、八十米长。

这桥维修过,主体保存得比较完好,遗憾的是两边用了砖墙来加固,看上去活也很糙。

这样一座桥横在面前,不心跳一下是不可能的了。可惜这次时间太短,别说全州,就连文桥乡的廊桥也只看了七座。也许以后会找机会再来吧。

这是虹饮桥的内部。
呵呵,最后说一下文桥的美食醋血鸭,这玩意的名气倒是比文桥的廊桥要大得多,凡是桂林人都知道。它是用本地一种小麻鸭烹制而成,这种鸭据说体重一般都在两斤半,肉嫩,口感好,宰鸭的时候把鸭血先备在一边,加入果醋,等鸭快烹制好快起锅时,再把醋血放进去一搅和,就成了。以“色香味”来要求,它实在是只得了香、味二者而绝谈不上美色,看上去黑不溜秋的。不过管它呢,好吃才是硬道理。这与我做菜的理念倒是对上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