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这篇八十年代读过的美国小说《好人难寻》。小说篇幅不长,说的是一家人开车出去旅行,遇到几个越狱的逃犯,因为老太太认出了其中一个,全家被杀。印象最深的是老太太与那个叫“格格不入”的逃犯对话,充满无奈与良心救赎的徒劳说教,同时另一边树林里不时响起枪声,成年与孩子均无人幸免,就像在屠杀毫无反抗力的牲口。当老太太要让逃犯把钱都拿去时,“格格不入”这样回答她,“你见过尸体给抬尸人小费的吗”(大意)。最后他厌恶地朝絮絮叨叨的老太太也开了枪,然后对自己的同伴说,“要是每分钟都有人对她开枪的话,她是有可能变成一个好人的。”
呵呵,你能听懂这句话吗?
小说作者是奥康纳,像麦卡勒斯一样是个残疾人,以孤独、疏离和冷漠的面孔对峙世界。这篇小说里对伤痛的处理比《伤心咖啡馆之歌》更加冷静,读过一遍便会记一辈子。如果我复述的情节大致没有错的话。
好吧,用子仲的话说,读书其实也是无形中进入一个人际链,一本一本读下去,最终会走到一条如何幽暗的隧道谁也无法预料。如果我不是因为你是一个坏人,那么就不会想到这个世上还有一篇叫《好人难寻》的小说,不会想到奥康纳,然后再联想到同样境遇的麦卡勒斯。下一个会不会把福克纳也牵扯进来?不好说,因为我差不多又控制不住地想起了《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美国南方一向不乏牛逼哄哄的作家,到此为止吧,目前读小说真不是我的重点。
我信手在当当网找到了奥康纳的短篇小说选,准备重读《好人难寻》。这是美国国家图书奖六十年唯一最佳小说奖,书商的广告语赫然在目,“邪恶的奥康纳终于来中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