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码字特别想形而下一点,觉得那样才解气。当然,这想法看上去也是蛮装的,好像不形而下的时候自己都很形而上似的。现在是得处处留余地,否则人家上来砸馆子也没还手之力了。这么说也许更恰当?有时候特别想在形而下的基础上再往下一点。下到哪呢?相当于在地狱底层再掏个茅坑吧。
其实形而下最初也不是什么坏词,就像形而上最初也没见得好到哪里去一样。上,谓之道也,下,谓之器也,只是抽象与具象的差别而已。为什么现在的人都那么喜欢上呢?你看这个时代的口号,凡是正面的通通都有个“上”字,也他妈的不想想,没有“下”,从哪个点往上爬呢?就连男女做爱,都还讲究个颠鸾倒凤呢。……辩证法都不要了。
正确地认识形而下之后,发现硬要挨这套磁也是挺不要脸的。因为“下”之高人也有不少在那排队,大约怎么也轮不着你。不能说自己愿意蹲在茅坑里就万事大吉。
今人对古人的哲学总是喜欢做减法,做实用的标识,这一简单,就有了褒贬。顺着这个褒贬再作进一步的引发,又随之产生好恶。所以说自己是形而下者,赚来几分藐视也是很常有的代价。你想,一个人已经躱在屎坑子里了,却依旧无处可退,难道还要再在屎坑里挖个防空洞不成?
看来总有人像我一样尴尬却又比我高明,于是乎创造性地来了个形而中。中,谓之技也,有种自由职业者的洒脱,还像个大忽悠,能把上上下下全侃晕乎了,显然是很善于投机的。这个“中”全然是《易经》的遗漏,发端于何时,我估计也不过三、五十年。人一旦上不去下不来时,就得多些“技”才能左右逢源吧。
哲学的无趣就在于只能往牛角尖里钻,却总是无法着陆于平民生活。所以我们可以做点普及工作的尝试,直接把这些词义世俗化,免得大家不知你在瞎叨叨什么。比如可以叫“形而上班”,“形而下午”,“形而中国”。上班就是道也,是一种抽象的生活。下午就是器也,是一种感性的表达。中国则是技也,一种复杂而纯熟的生存方式。
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