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学曾

(2013-02-06 06:27:29)
标签:

北京琴书

关学曾

分类: 瞎听
 

    去年就下了关学曾的几张唱片,不过都是断断续续地听。这几天心情不错,索性使劲儿听,一次听个够,把他的多部代表作都听了。过年的时候,谁家要拿他来作背景音乐一定不会烦人,顶多就是添个说话的,反正那几天人多嘴杂,谁说都是说,有这老头儿还显得喜兴。要是来了客还在放着摇滚,肯定没几分钟就把人轰走了。那玩意儿适合单嗨,不宜伴奏。
    北京琴书最早叫“五音大鼓”、“单琴大鼓”,看着就特逗,一大老爷们穿着长袍马褂,一手敲着梨花片一手击着书鼓,一板三眼连说带唱的,再捎上一口京腔,怎么听都透着那么点不正经,。说它是大俗决非什么贬义,在那种地方,大雅迟早要倒霉。其实北京城到了晚清,基本上是这种大俗占着文化市场的主流,但凡到天桥走一遭,各种把式都搭着自己热闹的场子,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也挤在边上,一边啃糖葫芦一边跟着叫个好。这些天桥把式解放后就纷纷被请进正规剧团里,走进大剧院的舞台,摇身一变都成人民艺术家了。也不知这是好事坏事,反正在我看来,天桥才是这些艺人最好的生态圈,你活生生地把他们从那弄走,就跟把熊猫关到动物园里来养是一个道理。所以关学曾之后,人们似乎也记不住太多国家培养出来的北京琴书艺人。
    不过北京琴书一直没有失去那种“耍”的顽性,怎么听,来自民间的俏皮劲儿仍然鲜活地保留在舞台上,不像有的曲艺都革新得快找不着自家门了。关学曾们也没有披上戏装子像广西文场那样来个“挂衣唱”,始终都是长袍马卦里裹着点玩世不恭,一开口涂了满嘴凡士林似的。文革时艺人改中山装上台,再怎么好的基本功也没了那神叨劲。琴书这种东西,还就只有长袍马卦才能拢得住地道的京味儿。
 
    听关学曾的说唱,最好玩的还是那股说味儿,有板有眼不急不慢的老让人觉得他说什么都像是在诳你玩儿。一会你觉得这老头是不是很没正经,一会又觉得人家是在掏心窝子,这其实是很高明的一种分寸感,让你避免过于沉溺在他的世界,还有工夫嗑嗑瓜子啥的。听过他的说唱,再听现今流行的RAP,总有种猴急猴急的感觉,大过年的如果还在那RAP,人邻居一定以为是讨债的上门来了。
    当年赴朝慰问志愿军的人里,就有这个关学曾。想像一下刚打完仗的志愿军,围一圈在那儿听他唱《东坡与小妹》,肯定特有人缘吧。“苏东坡他生来是个较长的脸,要比起来脸长那他算占了先,苏小妹那模样长得倒是挺好看,就是有个小奔头,稍有点不美观。”第二天狙击手出发了,猫在坑道里还在想那小奔头,碰巧对面山头一个大奔头露了出来,“啪”地一声响大奔头就没了,这肯定比听常香玉吭哧吭哧地唱“谁说女子不如男”更让战士放松。  
  呵呵,其实那会关学曾唱的啥我也不清楚,但肯定不会是《有话好好说》。两军对垒,有啥可说的。再者,那会张艺谋还在穿开裆裤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日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