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迈。泰式建筑

(2012-07-13 07:58:16)
标签:

清迈

泰国

建筑

民居

杂谈

分类: 瞎走

    从曼谷到清迈,最显眼的变化是建筑。在曼谷基本上看不到多少泰式民居,跟逛广州的感觉差不多。但是一到清迈,城市就矮了一大截,人走在路上能直接呼吸到一手的空气,花香也隐约而来,夹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一副和善,所有的符号都在向你传递一个信息:这是到泰国了。

    清迈古城里的建筑主要是两类,庙宇和民居。前者的那种精致与华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泰国古典的宫廷舞蹈。那种舞速度很慢,舞者全身闪烁着金片,在叮叮当当的简单敲打下和缓地转动着身体。好像东南亚很多地方的舞蹈都有这个特性,包括我在柬埔寨看到的仙女舞,它们更多强调的不是动而是静,不像芭蕾或者汉族舞蹈那样需要夸张的踢腿与大跳,情绪也不极度,引导着你随着它的节律沉寂下来。清迈的基调,就这样被庙宇所设定,你再看到的一切,都不过是它的花絮。

    清迈民居的结构都很轻巧,不高,我看到的大多是两层。不知道是政府对楼高有限制,还是大家都不贪不占,总之这座城市没有太多需要仰视的风景。平着视线伸延出去,家家小院都有很好的植物花草,每幢民居都披挂在一种细碎的绿色里,不会有那种大面积的光影对比,明暗丰富层见叠出。老城里的建筑最大的好处是不张扬,它们看似随性,不会因为互相抄袭而雷同,却也不会因为扎堆而拥堵了视野,各自的精彩与整体的和谐达到了完美。不得不承认作为兰纳王朝的旧都,这个城市是有皇家气息的,它在吐故与纳新之间,始终显得胸有成竹。

    走在老城里,看最寻常的民居也绝无潦潦草草的感觉,那些尖顶的小屋从不同的方向错致而落,像凝结着很多好奇张望的神色,与它对视,能感受到的是微妙传递的笑意,让人羡慕地觉得这个世界无论多紧张,都给它的主人留出了独一份。住在大都市的高楼里,不会有这样的满足,再高的房价买下来的都只是暂居的安全感。我真是太讨厌安全感这个词汇了,它出现得越多,就越让人觉得身处的环境实际上是不安全的。

    与建筑相伴的一定有一种对应的生活,不急不燥,相互承诺。所以走在清迈老城里绝不可能听到车喇叭的喧哗,也看不到诚惶诚恐奔跑的小贩,那些以集市贸易方式聚拢的人群舒坦地点缀在路边,既流动又疏朗,似乎专为一幅画面不过于单调而布置出来的世俗。人在老城区里行走,实在是不能漠视这种随时随地与建筑配合着的变化。

    其实人类的想像力再超凡,理念再先进,都不可能回避建筑与自然的冲突。我记得林语堂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建筑比之西式建筑的高明之处在于引入了书法的灵巧,因此与自然更显得协调,它的基本精神是平和与知足,充满宁静清朗的神韵。林语堂对老北京的中轴线也给予了这般评价,认为它像汉字的“中”“东”“束”“乘”一样对称平衡,并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古城之一。书法是否真的影响到了中国的建筑这个还真不好说,林语堂本人也只有观点而缺失考证,只能说他的联想有些道理。假如让他评价清迈,不知会否想到中医,因为古城脉象呈现的正是那种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的节律。至于北京,如果他今天再到这个明清两朝旧都去看一看,会发现沿着长安街差不多集中了各种不同风格的丑陋建筑,更不可能看到他说的“梅花嫩枝条的气韵”。北京这头老牛早就把嫩枝条吃得精光了。

    让人类回到山洞里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也许只有尽量地不张扬,才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好的感恩。不过对于一座动辄人口过千万的城市,大约我们最后的选择都是只剩下“豁出去”。所以我每次步行在清迈的老城,都觉得它稀罕得像一个已近绝迹的生物标本。

清迈。泰式建筑

清迈。泰式建筑

清迈。泰式建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五音不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