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布洛赫跟昆德拉说了一句很吓人的话:“作家的唯一道德就是知识”。这话怎么理解,随便,反正就是特别镇得住场子,让你猛地一听噤若寒蝉。后来试着想把这话弄得明白一些,比如除了知识,作家为什么就不需要别的道德了呢?或者当他只剩下知识的时候,我们去怎样感知并谦卑地给他转化成道德?要是我们连这种转化力都不具备时,我们是不是自己就成为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了?想啊想,怪伤神的,突然一拍脑袋。名人说话是不需要逻辑的,他只要给出结论就行了,这个结论越是骇世惊俗,它的认证过程就越显得不重要,这就好像现在论坛上好多傻逼喜欢说一句话,然后紧跟着三个字“不解释”,让你觉得想不明白是你的事,与他无关。其实他很清楚要是一解释,肯定要被砖头拍死。
我没读过赫尔曼.布洛赫的书,中欧四杰里我只粉过卡夫卡。不过从他对米兰昆德拉说的这句悄悄话里,我觉得他很可能是一个喜欢对自己的作家身份进行批判却又容易形成认知错乱的人。这样的人一但来了精神(或者说发了神经)常常会表现出一种贵族式的智慧,傲慢不讲理,但又好像是不屑于讲理,还显得特别有洞察力。
这种风格的思想家在中国好像也是北派居多,(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与语言的优越感有关吗?)越往南就越木讷。典型的南派的思想家们一般都忙于认证,劳模式的搬运着他所要的逻辑素材,一点也搞不明白一字千金是多么节省又低碳的经验。所以你听南派发言,无论作家也好理论家也好,总是刚开始还明白他想说什么,听到后来就渐渐地乱了,最后成了一锅浆糊,连他自己也忘记想说什么。北派就牛逼多了,一锅浆糊直接砸你面前。为什么它不是普通的浆糊呢?自己想去。
我们本着不怕丢人的心态去解读赫尔曼.布洛赫的那句话,就会用凡夫俗子的语气告诉他:好像很多富有知识的作家同时也都是缺德鬼哦。
他妈的,这话说出来就舒服多了。为什么会这么舒服呢?……不解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