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非常令人纠结的游戏。你如果在某方面特别具有优势,必然这个优势就会有相对应的弱势。比如有人夸你的文字很时尚,那么它多半也是轻浮的。有人夸你的文字是沉稳的,它极有可能也是沉闷的。世界上大约不存在那样一种文字,能把各种优点集于一身,同时排斥掉它与身俱来的局限。选择哪一种文字风格,除了与本人的性格和趣味有关,也与他对这类文字的负面耐受力有关。像郭敬明那号的,未必不知道码出的字骚劲十足,但是权衡之后,还是更受用那种光鲜与机俏。当然也有很多人看不到这点,一但文风确立就以为得道成佛,这反而是好事,没什么心理负担也同样走完了这辈子。
真正能从文字中跳出来的人总是不能走得很远。你夸他,他会觉得那里面是带骂的,然后绕一圈反思一下,换个角度重新进入。笨人以为这是他在求变化,不想过早地给自己定妆固型。聪明人才知道,他只是不能忍受那些连别人都还没来得及发现的缺点。当然,这个聪明人自己多半也是这么过来的。
重复自己并不是不可以,只是需要找到一个最能隐蔽短处的掩体。这个掩体光靠自己还掘不出来,出现的也没什么规律,特神,有的人熬着熬着就熬到里面去了,然后就成了大师。有的人熬了一辈子,依然找不到安全感,最后只好豁出去。豁出去的文字最容易辨认,装甲车似的横冲直撞,好像很有自己的风格,实质是破罐子破摔。当代小说家里有几个,那谁和那谁,都是这一路的,把自己最后玩成个文坛黑帮,里里外外透着装出来的霸气,其实他们自己心里也门儿清。至于大师们自然不再有这种忧虑,他们的前半生主要忙着收获,后半生偷偷在人眼皮底下清理内务,尽量不让闯进来的明眼人看出多少破绽。
完美的文字是没有的,接近完美的文字,王小波算一个吧。这种文字最大的特点不是没有瑕疵,而是不可复制。在它的面前,任何模仿者都成了装逼犯。但你要是去模仿余秋雨,倒有可能让他成了装逼犯。所以你要是对文字游戏特有兴趣,又不想栽在郭敬明的手里,为什么不去模仿一下余秋雨呢,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