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珠海的老地名,是因为它不光有历史有故事,也特别有形象,或者说有某种性格的拓展。比如金鼎,听上去是一个有志的青年才会向往的地方,散落着部分理想残片,隐隐约约地撑大着人的信心,就连我这么没志向的一个人,都觉得去过还是比不去要好。以前自己没车,去一回不容易,就更有点朝圣的感觉。虽然到了那里也没见有什么特别圣的,顶多农贸市场带把菜回来。
还有那个叫大姑乸的,听着正好相反,垂头丧气地打不起精神,每次走过那边,就担心自己会一犯困就磕一跤。这地方后来因为旧城改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小区。新来的移民,你跟他说大姑乸他准不知道在哪。前些日子我再经过那里,发现它早已没了往日那乏秧秧的韵味,没心没肝地晾在那里。
有个叫神前的地方也不错,它就在市区边上,发音时有点呲牙咧嘴的,好像有神在身后就能守着那点威严。那一带的海水也确实有如神助,怎么着都比市区的好看,往岸边涌时带着呜呜的气流声。这种气流声在市区都被高楼吸收了,所以你看到的海潮都只是画面,一点也不立体。我最初听到这个地名时,就相信那里有一座神像,前几年还去找过,没找着,估计那神也早就老死了。这反而让我更有理由认定神前是有历史的,那个村子不出意外的话,最少也是明朝就有了。很可惜这样有份量的一个地名,现在居然叫成了美丽湾。听到这种地名我就全身痒痒。
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老地名都是带有性别的,除了前面说的大姑乸,还有婆石、契爷岭……,不像现在的地名,花花绿绿的就是分不出男女。契爷岭这地名我刚听就觉得清癯得很,还有点遗世孤立,跟深秋骠着劲地玩落寞。想它若真是一男岭,应该树不多,稀稀疏疏地歪着些马尾松,有一种葛优式的山寒水瘦。后来发现它居然离我们报社这么近,就在主干道梅华路的边上,树木浓密杂乱,烫过头发似的一蓬裹着一蓬,怎么看都像一伪娘,就很有些怒猊渴骥起来(这词都能让我想到了)。有时间我还是查查地方志什么的,看看这契爷岭是怎么来的。估计契爷变成契公公也就是解放后的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