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读诗,不光中国的不读,外国的也不读,渐渐就忘了世界上还有诗这个东西。直到最近公布的诺贝尔文学奖让瑞典人自己拿了去,才想着找几首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来感受一下。
这个特同志(名字太长了,就这么称呼吧)的获奖,至少是让很多中国诗人感到高兴的,他不光跟一些中国诗人扎堆儿(北岛与他好像混得挺熟),还得过中国人自己设立的诗歌奖“诗歌与人。诗歌奖”,这个奖比诺奖早了半年发给特同志,因此特同志再获得诺奖时,就显得中国诗歌界的眼力劲还是不错的,顺便把自己的这个毫无名气的奖项地位也往上抬一抬了。其他还有于坚之类的诗人好像给特同志的评价也极高,所以这一次,突然地让很多人看到,或者以为,中国的诗歌至少离世界不那么远,接下来该想想哪位中国诗人拿下诺奖了。
特同志的诗歌一共就163首,低产得像大熊猫,但据中国诗人说,基本一半以上为精品,而且具有不可模仿性,不像赵丽华同志的梨花体,啥人都想来乱一下真。很显然不可模仿本身就是天才的特质,所以特同志自己也很不客气地说,“不是我去找诗歌,而是诗歌来找我。”,这话听着想不肃然起敬都难,换了别人,说出类似“不是我去搞文学,而是文学要来搞我”;“不是我去创作小说,而是小说创作了我”这样的话,那是多么粗鲁的表现啊,心理素质要特别好才行。但这话置放在诺奖获得者身上时,立刻彬彬有礼了。你甚至觉得那诗歌不光主动找了特同志,还找得特费劲儿,跟鬼子挖地道差不多费劲,就这样特同志还拼命藏啊躲的,终于被烟熏水灌的逼了出来,只好诗歌了一下。
特同志一但屈服于诗歌的淫威之后,还是能出些好作品的。比如他的《黑色的山》中形容果戈理“夹克破旧/像一群饿狼/脸,像一块大理石碎片/坐在信堆里,坐在/嘲笑和过失喧嚣的林中/哦,心脏似一页纸吹过冷漠的过道/此刻,落日像狐狸悄悄走过这片土地……”
这样的句子能让绝大多数中国诗人难为情了。所以我怀疑中国之所以好诗人太少(不敢说没有),是不是因为他们都显得太殷勤太主动,都不喜欢躲着藏着,满世界地去找诗歌,人家诗歌不肯给他搞他也非要搞,搞到最后彼此都有些索然无味了呢?
听说特同志的诗集已经在国内出版了。163首,应该不会很厚。你把它放在天平的这一端,另一端居然是沉甸甸的诺贝尔奖,它让多少人的心理失去了平衡。
以前老听人介绍说谁是地下诗人,好像这一“地下”就有戏了。我读过一些之后并不这么看,那种“地下”虽然显得叛逆和非官方,却不大与天分有因果关系。这样的人就算藏在黑处你也懒得找他,还听到他一遍遍地说“快来找我快来找我”。这些人中真正值得被记住的只有一个,就是食指。他真是一个属知了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