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到大屋底 (上)

(2010-08-04 05:48:51)
标签:

大拿

指导员

砖房

队长

知青

桂林

分类: 瞎拍

回到大屋底 <wbr>(上)
    回到大屋底村的那天是7月31号,周六。下着很大的雨。

    我们这届一共有七名知青在这里插队,四男三女。男的里面有一个朴大嫂已患癌症去世,另一个沙沙在加拿大,还有一个鲍老二昨晚才联系上,因为不在市区无法与我们会合。剩下的三个女的加我组成了这支“还乡团”。此外还有持摄像机的王大拿,以及桂林接待我们的泰和酒店M书记,大院的另一个朋友胖妞儿。我们在潭下路口与带路的本地博友皓雪纷飞会合。上次的图片就是她拍的,因为她我们才能顺利地找到大屋底。

    大屋底确实难找,女知青大廖子说前几年她曾叫着老公开车在这一带转悠,居然无功而返。去大屋底的路当年是裸着的,现在它藏在一片绿色中,乍一看就像一条极小的通往田间的小路口,这样的小路口有不少,很容易就被忽略。

    我不是一个知青情结很重的人,我的小说从来不写这个地方,我也不习惯深情款款地回忆一段被强迫流放的经历。想回大屋底的念头来得非常偶然,因为我有好几次想在谷歌地图上找到它,周围的村子都有,就是不见它。我心里有点发虚,也有些好奇,如果不能证明它的存在,感觉这段历史就像是虚构的,包括老党员、队长、四金、双荣……这些人真的存在过吗?所以在皓雪纷飞去过那里之后,我立刻安排了此次行程。

    大廖子说,这些年她好几次都梦见了大屋底。这之前我确实没有梦见过这个地方,只是看到上次那组照片后,才被村民托了一回梦。梦得居然很不煽情,我在田里干活,身上爬满了蚂蟥,然后有村民帮我把它们一条一条撕下来……


回到大屋底 <wbr>(上)
这是M书记的车子,因为我的二奶车装不下那么多的人。真的很感谢这位书记。

我们沿着小路进到村里,村里静悄悄的看不到一个人。这个村本来就人少,年轻人又大多在外面打工,剩下的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现任的队长是老党员最小的儿子,他早就知道我们要来的消息,昨天就从县里回来等了我们一天。

回到大屋底 <wbr>(上)
    我记得当年的大屋底是17户人家,二十多个劳力。现在看来人口规模也没有扩大多少。也正因为人少,好像人人都当过村干部,我们见到的乡亲,不是前任队长就是现任队长,要么是指导员。我们在这插队时的那个队长是老党员的大儿子,比我们大十岁,是全大队最年轻的队长,可惜90年因病去世。现在的这个队长是他的弟弟,当时在南宁当兵,所以我们没见过他。他与哥哥长得十分像,看到他就像看到了当年的队长。

    他说自己参加过79年的自卫还击战,头部受过伤,现在还有些后遗症,但是当初既没评残也未立功,对他很不公平。

回到大屋底 <wbr>(上)
我们来到的第一家是老队长家。这位老人对我们的记忆还算清晰。他的话不多。

本来想拍一些更有震憾力的人物照,但是见到了村里的乡亲后拍照的欲望并不强烈,也许是觉得多年未见,在一起聊聊天更重要,如果光对着人家咔嚓咔嚓显得不够厚道。所以想看满脸沧桑的人物照片的同学可能会失望,因为我光顾着说话了。幸好还有王大拿给我们留下了完整的影像资料。有王大拿在就是好。这回桂林的朋友好像都挺喜欢他的。
回到大屋底 <wbr>(上)

回到大屋底 <wbr>(上)
以前村里只有一口井,生活用水很不方便。现在家家门前都有这种井了,算是个进步吧。
回到大屋底 <wbr>(上)
三排老房子依然在,大部分村民在村子另一边盖了砖房,老房子大多空着。
回到大屋底 <wbr>(上)

回到大屋底 <wbr>(上)
老队长带我们先去看女知青住过的房子。这房子据说因为吊死过人,不吉利。它有一个中厅,左右两个厢房。左边是我们这届的大廖子,张志红、李志三人住着,右边是比我们高一届的朱虹、赵红、童光莉住。门锁着,她们三人在外面张望。
回到大屋底 <wbr>(上)
左边的这个张志红在自己的母校教历史,我离开桂林的时候她还是个年轻老师,现在已是教研组长。中间这个李志是我们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下乡时还不满17岁,现在市血站工作。右边的大廖子后来下岗,二次就业,现在一超市从事财务工作。当年的大廖子劳动最积极。她还记得我是怎么鼓动她去偷邻村的桔子的,因为她的胆子最小。我当时对她说,偷一个也是偷,偷十个也是偷……。

可能正因为自己没干什么好事,我曾经担心回大屋底没人搭理。现在看来人家村民早忘记这些事了,却还记得我们的好。比如村里买的新拖拉机就是李志的母亲帮搞到的指标。老一些的村民大多还能清晰地说出我们的名字,只是和人对上号不容易,毕竟我们一直都没回去。
回到大屋底 <wbr>(上)
这是王大拿。
回到大屋底 <wbr>(上)
老队长为了让她们能进去,把一侧的门杓硬给拉开了。
回到大屋底 <wbr>(上)
房间已经空了,当年她们就住在这样的地方,整整两年。
回到大屋底 <wbr>(上)

回到大屋底 <wbr>(上)

回到大屋底 <wbr>(上)

回到大屋底 <wbr>(上)

我们到了指导员的家。他的生活看上去还很贫困,仍然住在土坯房里。不好意思他的照片我一张都没拍,看到他那么老有些难过。毕竟过了33年,他不太能把我们和名字对上号。这个指导员曾经带我们去远处山上砍柴。我们在那座山上发现了台湾空投的标语传单,还傻乎乎地想没准也有罐头空投下来,结果没找到。那山很远,砍一点柴要走一天,回来的时候根本背不动,一路走一路扔,所以我们只去过一次,后来就用大米和邻村的农民换柴,记得是7斤米换一百斤柴。

现在村民大多用上了煤气,但是指导员的家里仍然在烧柴火。
回到大屋底 <wbr>(上)
这是他的家当。除了电视机和风扇,其余一切未变。

回到大屋底 <wbr>(上)

看来打柴仍然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柴都码在屋上方。

回到大屋底 <wbr>(上)

指导员家的厨房。

回到大屋底 <wbr>(上)

来到我曾经住过的记工分室。当时四个男的挤在这里面,现在它已改建成砖房,大门的位置也换了。
回到大屋底 <wbr>(上)
这些红色砖房都是后盖的。
回到大屋底 <wbr>(上)

回到大屋底 <wbr>(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