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清迈之前再说一说暹粒,算是热热身。
暹粒是一座非常小的城,小到你在这走上两天,已经觉得满大街的熟面孔。炎热的时候,你站在一间餐馆里向外张望,会觉得那些房子和街道都在热气流中浮动,整个暹粒成了海市蜃楼。随着傍晚的来临,浮动的城市在空中蒸发,更真实的暹粒才呈现在面前。
不知是不是因为热的缘故,这里见不到高楼大厦,所有的房子都紧趴在地上,好像为了更方便的呼吸和散热,让人想到一只夏日里的狗。一座没有摩天大楼的城市总是能让我在最短的时间排除异乡感,暹粒在我的眼里温和极了,它随处可见的粉红色也确实让人联想到小狗吐出的舌头,充满和平的意味,尽管它有一个暴力的名字。暹是古时暹罗,即今天的泰国,粒则是干掉的意思。它直接地体现着历史的记忆,听起来也帅呆了。不过你今天再走在这座小城里并不会觉得它有多“粒”,整日挂着笑的高棉人把所有战争的关联词都从脸上屏蔽掉了。
暹粒的建筑多少带着些法属殖民地的色彩。我留意过的那些略为讲究一些的民居,都有点“欧陆风情”(这是我比较讨厌的地产界广告专利词)的嫌疑。好在它们只是随便地欧陆一下,重点仍然是风情,这就构成了暹粒民居的一个重要支撑,即色彩上的无拘无束,无论豪华的还是简陋的,都毫不顾忌地刷着夸张的暖色,嫌自己住的还不够热似的。除了粉红,还有橙色、柠黄、紫色也是常见的外墙装饰,并且随心所至,并不太讲究色系的搭配,高兴怎么涂就怎么涂,感觉那些色块是满心欢喜地从内心蹦出来的,根本没必要给它们一个秩序,先到先得。你走在这些热乎乎的色块里,心里也尽想些高兴事儿。
伴着这种热乎劲的是对小街的记忆,泥土飞扬的小路,如果在雨季估计得跳着舞步才能行走。两边的木栅栏里会伸出很多的花枝,当然是以三角梅居多。这是一种以量取胜的花,不细致不严谨,就图个红火,看上去非常地五十年代。如果你透过栅栏向里面张望,就会看到一种浸透在高棉人家里的清凉,比如一只踡在柜顶的猫,坐在竹椅上打盹的老人,散落在门口的人字拖鞋。
暹粒那地方,没去的时候总觉得它很远,去了以后才发觉真是很近。

这是暹粒的旧市场附近的一条街道,我们每天固定在这里的一家柬式餐馆里吃饭。

这样的房子不知会不被政府嫌弃,从而来个改天换地。我只觉得把那些杂乱的电线清理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房子越久越好看。

这条街上全是酒吧和旅行社,路上停的就是暹粒的主要交通工具TUTU。

这是一条普通的小街。

这样漂亮的小楼比珠三角的暴发户们盖的有品味多了。这是一个家庭旅社吧好像。

这种小木楼算比较高棉的建筑。楼下是卖婚纱的地方。

这些小洋楼的主人一定是当地的牛人。

这是我们住的哨姆家。一共两层,我们住楼上。那盆三色的三角梅是嫁接过的,开得很旺。

楼下有个餐厅,头顶是茅草,桌椅是原木,在这种环境进餐很不错吧。

这是二楼供客人用的超大阳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