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刊名(旧事重提)
(2009-05-08 05:35: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瞎记 |
从1984年春到1987年夏天,我在这个杂志社工作了三年多。
刚从中学调到文联当编辑时,这个杂志还不叫《南方文学》,叫《漓江》。现在看挺好的一个名字,为什么要改?
大约是84年开始,《漓江》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那会国内的文学刊物太多,而且名字一个起得比一个大。一个市级杂志叫什么《新创作》、《新作家》、《青年作家》的比比皆是。这些刊名现在看来都没什么特点,但那时就觉得叫着倍儿有面子,很容易吸引一流作家的稿,因为它们看上去都疑似国家级刊物。比如一本《贵阳文学》和一本《青年作家》同时摆在面前,你会选择哪家刊物来发表作品呢?显然是后者。这样一来,《漓江》就有了生存上的困惑。我们都觉得已经办得很卖劲了,这本刊物之所以没有大红大紫,是不是跟名字起得不够响,太受地域性的局限有关呢?经过讨论,大家都同意把名字给改了,越“大气”越好。
应该是85年的事,具体日子不记得了,全体编辑坐在一起想刊名。会议是樊平和赵兴堡主持。那会杂志社人手多,开会的场面也比较热闹。每个人的脑筋里转的全是“中国”、“大师”、“作家”之类。很可惜好的刊名都让人抢先了一步,再往大里想就该到“文学巨匠”或者“宇宙文学”了。所以嘻嘻哈哈地开了半天会,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
我那会刚写了一部小说《被遗忘的南方》,突然意识到这“南方”好像还没有人用过,如果叫《南方文学》,好歹也算占了个半壁江山,听着不会那么寒掺,也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至于发力过猛弄得连家门都找不到了。提出来让大家一合计,都觉得《南方文学》还不错,立马就通过了。然后就是申报区新闻出版局改刊名。没有多久,《漓江》正式摘牌,挂上了《南方文学》。
亲爱的你丫,当年我也这么反驳人家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