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斗铲马

(2006-12-11 09:24:38)
标签:

佛学

分类: 瞎编
 

    最近出了一本叫《桂林老板路》的书,我对这本书很好奇,想看一看有多少“板路”遗存到了现在。

  “板路”这个词外地朋友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试着解释一下。桂林人如果问“有什么板路”,或者说这个人在“讲板路”,就是指好玩的事。如果说某人“板路宣”,则是指这人特能侃,什么事经他一说就特别有意思。  

  我小的时候也有很多板路,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斗铲马”。斗铲马在北方叫斗蟋蟀,但是与桂林的玩法却截然不同。北方人玩的蟋蟀是放在一个讲究的罐子里,斗起来是互相咬,一副血淋淋的场面。那种蟋蟀体形要比铲马大得多,头是圆的,不斗的时候还可以捂在怀里听蟋蟀的叫声。桂林人玩的铲马却是另一种,体型相对较小,头扁平并高高扬起,斗的时候两只蟋蟀互相用头来顶,看谁的力气大,顶输的一方落荒而逃,获胜方会振动翅膀发出好听的声音。这种斗法纯粹是角力,如果用体育比赛来比喻,北方的斗蟋蟀近乎于拳击,招招往死里打。桂林人斗铲马近乎于摔跤,比的就是个牛劲。

  铲马的品种也有不少,一般来说黑头上有个红点的比较受欢迎,我们把这种叫“辣椒籽”,因为那红点的形状酷似辣椒里面的种籽。通常辣椒籽越大,红得越透,就越生猛有力。有的极品铲马不光辣椒籽大,连整个黑头都红透了,看着就虎虎生威,我们管这种铲马叫“老铁头”,逮着一个能让人兴奋很久。

  我小时候住的部队医院旁边就是“安新社”的地盘,那里有很多的铲马,如果放了学我们会到安新社的竹林或者草地里逮铲马。逮铲马时要会听它的叫声,声音越低哑而浑厚的,越是好铲马。声音过于清脆的则是嫩头,有的嫩得连头上的辣椒籽都是黄色的,这种铲马最不经斗。等确定了铲马的位置后,要小心地拨开草,看到它后双手合成扇形轻轻地扑住,用力过猛常常会弄断它的大腿,这只铲马就算废了。

  铲马是放在长条形的竹筒里养。竹筒很细,铲马放进去勉强能转个身,竹筒的上侧削平了,放一块玻璃卡住,这样就可以看到铲马在里面的情形。平时喂它吃的主要是苦马菜和南瓜花,也有的喂些辣椒,据说这样养出来的铲马才够凶猛。

  斗铲马的时候也还是在这只竹筒,将另一只铲马放进去,两只铲马只能狭路相逢,不斗都不行。在竹筒的当腰还刻有一条细缝,如果哪只铲马不肯往前走,就用一根小枝从细缝里伸进去,从铲马的屁股后面往前赶它。当两只铲马碰到一起时,扁头就会贴在一起,同时支起有力的后腿,使劲地往前顶,两方势均力敌时,这个场面会持续很久.

  打败的铲马都不敢再战,但有的玩主会觉得失败是偶然的,如果再战一场没准结果会掉过来。让铲马再斗的诀窍很有趣,就是把它放在自己手上,用另一只手轻轻捶打这只手的手腕,让铲马抛起来。连续抛个七八下,它就会晕头晕脑地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又会重新回到竹筒里与对方作战。抛接铲马是需要些练习的,抛接得不准,铲马有可能趁机跑掉。抛接的力度过猛,铲马也会给你弄得更找不着北,虚弱得只剩喘气的功夫了。

  我们小时候玩的铲马,无论多厉害的大将军,都过不了冬,因为家里没暖气,没有恒温的条件,到了冬天一般都会冻死,只有到第二年再去逮。

  其实北方人玩的那种蟋蟀桂林也是有的,我记得在李家村一带就有体型特别大的,但是没有人玩那种蟋蟀,我们把它叫“圆头蛐蛐”,觉得它们互相用牙咬跟女生打架非常相似,这种打法被人瞧不起,所以谁要逮着一只圆头蛐蛐只能被人嘲笑,有点母里母气的意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