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之路(上)

文:鲁瑞清
(为“慧命”两周年而作)
【今日图片】民国名人的书法
2016年5月24日,将是我“慧命”(走入北大公益讲座)两周年的日子。回顾两年来走过的道路,我选取了这样一个标题:“从师之路”。这里讲的“从师”,不是求知,不是拜师,而是选择做北大公益讲座的讲师。
梓林学长多次讲过:听了北大公益讲座,不当志愿者,很可惜!当了志愿者不跟,很遗憾!跟,其实是修的过程。北大公益讲座五年多来,受众超过10万人次,志愿者不足1万人,比例大约十分之一。志愿者中,参加过三阶者,我估计以千计,大约也是十分之一。如果把参加过三阶作为“跟”的标志,长期跟随者大约百分之一而已。
唐岚学长从加入后就紧紧跟随,参加活动400多场,属于绝无仅有;80多岁的张连义学长和老伴韩秀云学长,只要身体允许就“跟”,从北京到外地都在“跟”,实属罕见。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得到了包括梓林学长在内志愿者的尊敬。
跟,为什么难?因为,课程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人生的“修行”。能不能跟,实际上是愿不愿意“修”的问题。当然,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北大公益讲座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人。但是,无论是哪种修行方法,都需要跟进。不跟,就什么都没有了。
在北大公益讲座的活动中,最能得到修炼的事,这就是当讲师。这是一个可以使人不断精进的事。
从听众到志愿者,从志愿者到参与者(组织听众,现场服务,参加朗诵等),从参与者到主持人,从主持人到预备讲师,从预备讲师到登台讲师,从登台讲师到全阶讲师。这个过程,我用了近两年的时间。
讲师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一个字—做、多做!正如梓林学长多次讲过:北大公益讲座实际上是“讲做”,讲了就做,做后再讲。这是对讲师的基本要求。你只讲不做,台下的人一定不愿意听;你做不到还在讲,自己都会觉得没有说服力。因此,北大公益讲座的所有的课程,其实是在“修”讲师。因为是修讲师,所以讲师是最大的受益者。只有学在前面,做在前面,付出在前面,享受在前面,你站在台上才有力量。
我从2015年6月27日第一次登台,到2016年1月10日第一次讲全阶,到2016年5月14日第一次将两阶完整讲下来,迈上了三个台阶。按照我的理解,做讲师无非是两个基本功。
第一个基本功是建道场。
北大公益讲座是公益课程,也是需要推广的课程。没有听众,讲师没用。所以,推广课程、建立道场就十分重要。刚开始讲部分内容,也许还可以“蹭”讲几次,到了可以独立讲完整一阶次课程时,一定要自己建道场。
推广课程,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现今的社会,“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何况还免费”。尤其困难的是,北大公益讲座是体验式课程,靠嘴真的很难说清楚。通过我前一段的实践,推广课程的成功率不足30%。你联系了十个单位,能成功3个就不错。
推广课程有一定规律:一是熟悉的领域。我长期在体制内工作,所以,在街道、社区等体制内的部门推广课程,成功率比较高。
二是熟悉的人。用梓林学长话说,熟悉的人有“存款”,他可能不了解北大公益讲座,但他了解你、相信你,就容易推广一些。
三是借用资源。身边的人有资源,可以帮助你推广。梓林学长将北京的资源介绍给我,成功率也比较高。
四是可持续。多数单位开课一次后,就难于再跟进。类似北京何氏养生会馆这样,从去年12月7日第一场活动以来,到现在已经持续举办了大约20场讲座与分享会。北京肖印军学长,在石景山麻峪小学担任校长期间,把课程引入该校,在她调任石景山第二实验小学当校长后,继续将北大公益讲座带给学校的师生及家长,定期举办课程与分享会。
(末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