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之路(下)

文:鲁瑞清
(为“慧命”两周年而作)
第二个基本功夫是讲课。
讲师的主要任务是讲课,把课讲好,并不容易。从我自身的经历看,大约要经历以下几过程:
一是改变习惯:我多年来在工作中形成的习惯是,自己起草讲稿,包括PPT文件,自己进行播放。只要有提纲,临场发挥从来不是问题。北大公益讲座课程,讲师和播放分开,对我这个记忆力差的人,挑战很大。没办法,下笨功夫吧。几乎每一次,我都认真起草、修改文字讲稿,再摘录出提纲,发送到手机上。并且制作、修改PPT文件。有时,利用播放、别人朗诵等时间,再从手机中看看提纲,起到提醒和强化作用。
二是吃透课程。北大公益讲座课程,有既定的内容框架。梓林和唐岚学长,已经讲过几百场了。对这些内容,要很好进行消化。消化,有两种方式,即现场“傻傻听”,速记整理出的文字,认真看。根据这些框架内容,起草自己的讲稿。把这些内容,尽可能“吃”进去。首先,主要观点不要讲错,不要丢失。讲课的艺术性、感染力,需要慢慢修。
三是不断进步。每一次课程,都要求自己有新的进步。如:增加没有讲过的内容,直到可以讲一个阶次。要勇于挑战自己,自觉加压。今年一月,计划1月10日开课。忽然传来消息,梓林学长要带队外出开课。此时,取消原定计划顺理成章。因为,我还没有完整讲过一个阶次课程。但我“逼”了自己一把,硬着头皮讲了第一阶。随后,我又主动安排讲了第二阶全阶。这样,在一个月内,将第一阶和第二阶课程,都可以完整的讲下来。3月份,梓林学长外出开课时,我在北京又组织了两场课程,形成了两个团队,即讲师团队和现场工作团队。使北大公益讲座,第一次实现了可以同时在两个城市开课。
四是态度认真。对课程的内容,不仅知其然,还要求“知其所以然”。从《宇宙旅行》中的天文知识,到近代史的各大事件,要找到可靠的说法,才能心中有数,不担心听众提问。
五是克服弱点。我最大的弱点有两个,记忆力差和语速快。针对第一个弱点,用笨功夫。从今年一月份开始,每天早晨用半小时到一小时时间,背诵有关内容。“飞天”只有460个字,我楞是累计背了3个小时;“生命之问”累计背诵了5个小时;“生命的存在”累计背诵超过15个小时。没有这样的时间积累,上台就可能头脑空白出现冷场。语速快的毛病,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六是形成特点。梓林学长鼓励每个讲师,大胆去讲,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精心准备,随意发挥,形成自己的版本。当然,在最初的“看山是山”的阶段,先不要追求自己特色版本。有了一定积累以后,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经历、特点,进行课程的准备和讲述。包括观点、案例、故事等。更多的版本,自然会使北大公益讲座的课程更具张力。
做讲师,也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从最初的用嘴说、用脑记,到用“心”来讲,随心所欲,神来之笔,基本上就成熟了。如果仅仅把讲师作为一种爱好、技能,肯定远远不够。只有作为修行之路,才能坚定不移走下去。
当讲师,我有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梓林学长在北京,直接指导的机会很多;二是我已经退休,几乎成为全职志愿者。
第500场以后,北大公益讲座出现了加速度发展的趋势,能容纳120名听众的望京诚盈中心“北京慧至堂”正在装修,七月份可以投入使用,每天都可以开课,正需要一大批主持人和讲师成长起来。
从师之路刚刚开始,从师之路还有很长!我愿意奉献我的点滴体会,并将永远跟大家一起走在修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