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公平就是公平感
(2008-07-21 10:32:59)
标签:
文化 |
公平就是公平感
这种反差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说明了公平的定义:公平就是公众的公平感,公平感乃是人们基于所经历、所看见、所听闻的经验对生活于其中的制度所做出的一种“模式判断”。
公平对于社会的优良治理来说很重要,这一点毫无疑问。一个好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维持一个社会之优良秩序的,不是丰裕的财富,也不是国家机器的强制,而是正义,它在社会之财富分配领域就体现为公平。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公平?香港、内地的反差说明了,不能只看客观的财富配置状况,只看描述这种状况的基尼系数。要准确地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公平,同时应当考察生活于这种状态下的公众的看法、意见。当公众说社会公平或者社会不公平时,他们表达的是自己的主观感觉,不可能像学者那样研究统计局的收入分配报表。
公众的主观看法或许没有办法进行统计,但它作为哈耶克所说的“主观事实”,对于观察家、尤其是对于决策者来说却至关重要。归根到底,政府所要解决的应当是民众觉得迫切需要解决的严重的问题,政策所要面对的是民众的意见、判断。现代民主制度优越于传统政治的地方就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意见的政治,而不是统计报表的、貌似科学的政治。民众选举的实质就是由民众的情感好恶来决定谁当总统市长、谁当议员,犯不上用几十个指标构成的复杂的政绩考核体系来打分。
因此,假定公众、舆论都觉得自己生活的社会很不公平,那么,这个社会就确实是很不公平的,不管统计报表上的基尼系数是多少。这个时候,采取措施解决民众觉得最不公平的问题,就是十分紧迫的公共议题。反过来,一个社会,尽管统计数字显示其基尼系数相当高,但民众并无不公平之感,那这个社会就是公平的。
同样,比较不同社会时,单纯观察基尼系数,也未必能够得到公平的真相。比如,美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欧洲,很多学者痛心疾首地斥责“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但是,由于享有较为充分的竞争自由,美国人的公平感却未必低于欧洲。断言美国比欧洲更不公平的学者,其实是以自己的主观标准衡量人家的主观标准。香港与内地的情形,似乎也与此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