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州魏城县唐宋职官拾遗
(2024-02-14 23:07:31)分类: 发现之旅 |
1.县令崔融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人,是唐高宗和武周时期的著名文人,以文显世,传列正史,与杜审言、李峤、苏味道齐名,世号“崔、李、苏、杜”,是唐“文章四友”之一。久视元年(700),崔融惹怒武则天宠臣张昌宗,外贬。据同治《直隶绵州志》,唐久视元年,崔融任魏城令。后授著佐郎,迁右史,进凤阁舍人,贬袁州刺史,诏授国子司业,谥文公。
2.县丞韦钧
韦钧,字季和,唐京兆杜陵人。曾祖韦澄,祖韦庆植,父韦璠。初任绵州魏城县丞,有政声。擢雍州长安县尉,迁雍州司士参军,转洛州陆浑令,出为晏州嵯峨县丞,改授雅州司功参军,迁雍州三原县令,改授邠州三水令、岐州扶风令。景龙二年(708),授太子司议郎内供奉。累授果州司马,改授汉州司马。开元十一年(723)卒于汉州官舍,年六十四岁。见韩休《赠邠州刺史韦公神道碑》。
3.县令沈超
沈超,吴兴人,初任巴州盘道县令,元和四年(809)摄魏城县令,见石堂院《崔文公魏成县灵泉记述》摩崖石刻。
4.主簿韦曙
韦曙,宰相韦执谊之子。元和四年,任魏城主簿。长庆元年(821),自京兆富平县尉应制举,登第,授左拾遗、内供奉。大中五年(851),官苏州刺史。九年(855),除岭南节度使,十二年(858)卒于镇。魏城县是韦曙的发迹之地。
5.主簿杨溥
杨溥,字无尤,元和四年以宣义郎行主簿,户部尚书杨于陵曾孙,宰相杨嗣复孙,京兆尹杨损子。
6.县令裴君
知县姓裴,佚名,唐代人,三授魏城县令,卒于魏城,葬小龙鼻嘴。民国《绵阳县志》载:“唐裴府君墓,县北七十里小龙鼻嘴田畔,里人凿堰得之。字首尾不完,可识者有‘三授绵州魏城县令,顺其事以惠其人,正其词以和其义,颁白不提于市肆,男女分别于道路,行年七十有一,终于魏城’等语,只唐裴君字无存,无名籍可考。”
石堂观李汭《高凉泉记》有“摄支度判官,前监察御史裴琬”、“摄节度判官,前监察御史裴浰”题名,三人似乎只是同姓而已。
7.主簿元延祖
元延祖,河南洛阳人,元亨之子,元结之父。先任魏城县主簿。再任延唐县丞,隐退后落籍于鲁县。
8.知县古成之
古成之,字并奭,广东河源人。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寄产增城,充广州乡荐。端拱元年(988),以十九名登进士第。初任真定府元氏县尉。升授青州益都知县。淳化三年(992),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校书郎,深受忠定公张咏器重。四年(993),青城王小波起事,同年死,李顺继任,于五年(994)攻克成都府,建立大蜀政权,控制北到剑州,东到夔峡的大部分地区。宋太宗派大军镇压,命张咏出任成都知府,古成之长于抚恤,被任命为绵州魏城县知县。先是黄继恩平叛至绵,居民因避兵溺亡者众多,积骸如山,老幼流离,满目疮痍,各县邑沦为丘墟。在局势混乱之时,古公莅任,“运米以济饥,发药以疗疾疫”“立乡校,课农桑,逆乱之俗一变。”咸平五年(1002),蜀汉乱起,张咏再次出知成都府,命古公仍以朝职出知汉州绵竹县。其如宰魏城时,惠政不衰。古成之在四川多年,在抚定蜀乱方面颇有建树。景德四年(1007),卒于官。善属文词,其诗如凤骞霞举,所著有《删易注疏》。祖父古全望,父古延绶,子古宗悦,曾孙古革登进士,教授琼州,招谕叛黎,擢守潮州,有惠政。
9.知县陈叔献
陈叔献(1018-1068),字元之。先祖随僖宗入蜀,不归而落籍新津县。皇祐元年(1049)登进士第。初仕万州司户参军,狡黠之吏不敢投机取巧。再摄转运使,郡政大治,人尽服察。三任湖南彬县知县,断决诸多积案。入朝,授著作佐郎,知绵州魏城县,迁秘书丞,赐绯衣银鱼。陈公治理魏城县,还没发力,政绩已居绵州八邑之首。任职期满,因母年高,申请到便利之地任职,授绵州巴西知县,未赴任。卧病,去世于熙宁元年(1068)七月某日,年五十一岁。陈公瘦弱,平时喘喘畏风,萧然骨立,看似将死之人,但他刚果内蓄,处理公事气厉而语壮。孝亲爱友,担忧自己因体病尽不到孝子之责,常常努力加餐,提振精神,侍奉在母亲左右。见姊妹贫穷孀居,便送二顷丰腴之田。见朋友遇急难,冒锋刃入汤火。去世之日,向胞弟叔达说,“愿得与可文,纳吾圹中乃幸也”。与可,即文同,陈公之同年,遵请作《秘书丞陈君墓志铭》。
10.知县尹商彦
尹商彦,字仲求,蜀人。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在任石泉军司户参军,计有功《大禹庙记》说其多闻博雅,考究石泉大禹之事,并建大禹庙。再任临邛户掾。乾道二年(1166)清明,与李皦如、吕绍谟游富乐山,题名崖壁。乾道六年(1170),随杨民望游合川龙多山,留题名。淳熙五年(1178)以承德郎知魏城县事,六年建通济桥,七年作《魏城县建通济桥记》。
11.知县李皦如
李皦如(1126-?),字仲明,小名禄会,小字大同,简州阳安县龙门乡福田里人。祖李惟望,赠左宣议郎,父李裕。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第三甲第二名进士。履历不详,曾任汉州司户、绵州魏城知县。乾道二年(1166)清明,与尹商彦、吕绍谟游富乐山,题名于崖。和李流谦交游颇深,绍兴十一年(1141),汉州李流谦之父以尚书郎任简池,李仲明以诸生前往拜谒,与李流谦结下友谊,多有书信来往和唱和。后登第,到汉州任司户,清谨洁廉,有仁者之勇。任满,李流谦作《送李仲明司户序》。后任魏城知县,李流谦来访不遇,作诗《宿魏城驿用罗江东韵怀李仲明》,到潼川后作《予游潼川将访魏城令君李仲明而不果作此寄之》。
12.知县徐景望
徐景望,蜀人,是《成都文类》编集者之一。庆元五年(1199),以宣教郎新授绵州魏城县,主管劝农事。开禧中为四川宣抚副使吴曦骨干。二年(1206),吴曦反,自称蜀王,以徐景望为四川都转运使。次年吴曦兵败,徐被斩于利州。
13.知县徐子尚
徐公佚名,字子尚,嘉泰元年至三年(1201-1203)知魏城县事。三年之间,魏城百废俱兴,其中建学校、捐学田是其中大的惠政。魏城学宫从政和年间增筑后,历经百年而倾坏。县贫寡,士子没有廪米供给,每年应举的不满百人,有幸参加举人、进士考试的,没有路费资助。徐公经营筹划,节省浮费,得钱一千九百缗,买学田一顷。每岁收入,用于学宫修缮、士子廪米,资助士子赶考的路费。将所捐学田取名为桂华庄。为杜绝弊端,规定由县丞和与学宫有关的人员参与经管,学田广狭、收租多寡,刻石于议道堂。嘉泰三年,徐公任期满,新授西河县倅,梓潼县尉范于进作《徐邑侯捐置学田碑记》。
按,笔者认为徐景望,或就是徐子尚。
14.县尉史记,嘉泰三年魏城县尉。
15.知县张
张某,名字待考,著作佐郎,知绵州魏城县,为荣州杨处士之婿,见《荣州杨处士墓志铭》。
16.县尉张明父
张明父,字紫岩,绵竹紫岩张氏人,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春任魏城县尉。三月,来任不足两旬,奉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简称宪司,管司法)发布的檄文,对魏城县境内的寺观进行巡察,看是否有不法之人和不法之事。张县尉是一个好古之士,工作爱好两不误,访古之行的最后,来到了石堂院。张县尉被这里的岩泉胜概吸引,站在钟室眺望深谷,风光景色非同一般,像有世外之人隐居于此。他和宁州徐子渊徘徊良久,不忍归去。
17.县丞苏在镕
苏在镕(1153-1234),字和父,其先简阳人,后析居郫县。曾祖父苏仲文,祖父苏处约,父苏觉,赠承事郎。幼年父亡,母赵孺人手抄经史而教之。三十一岁举于乡。五十六岁登进士第。初仕监永康军味江镇。再仕绵州魏城县丞。县民仇恨知县,鼓动县民进入县衙,将犯上作乱,官吏逃窜躲避。苏公听闻事变,带着诚心,前往告诫,县民散去。知县侥幸免死,反而猜忌嫉妒苏公,苏公以养亲之故托辞离开。三仕果州学官。四仕潼川路常平司干办公事。退居七年,士大夫莫不欲睹其风采。娶王氏,生子贤、子起、子礼。端平元年(1234)秋七月去世,年八十二岁。端平二年三月葬郫县崇文乡,魏了翁作《苏和父墓志铭》。
18.知县韩奎文
韩奎文,字章父,汉嘉人,绍定二年(1229)在任魏城县令。绵州通判冉木在魏城放粮赈灾游石堂观时,从游。(下同)
19.县丞高尚午
高尚午,字润甫,隆庆府剑阳人。嘉定九年丙子获乡荐,后中进士。绍定二年在任魏城县丞。《全宋文》收录其《鲜于天一墓志铭》,此文原名《礼部贡士鲜于君墓志铭》,又载于《剑州志》。鲜于天一的父亲是巴西主簿。今魏城镇东宣东岳庙等地有鲜于天一后裔。
20.主簿杨中立
杨中立,字子功,三嵎人,绍定二年在任魏城县主簿。
21.县尉范午之
范午之,字定叟,少城人,绍定二年在任魏城县尉。淳祐年间任福州府提举常平茶盐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