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金祥寺史话

标签:
金祥寺草溪河永兴镇 |
分类: 寺观庵院 |
金祥寺,在绵阳市永兴镇弘光路17号,坐标31.45740923°N,104.65227557°E。坐北向南,由三圣殿、观音殿和大雄殿等组成,占地6371平方米。创自唐初,在宋为苏氏别业,在明为世家所重,在清初是绵邑八大寺之一。现存明代大雄殿基座残迹、明代碑座、清代、民国碑刻各一件。
嘉庆《四川通志》、《绵州志》载:“金祥寺,治西二十五里永兴场下,肇自唐宋,岁久倾颓,明嘉靖中重修。”
金祥寺在近年重建时,出土一初唐四系罐,里面装满开元通宝,俱武德版别,据此推测,金祥寺或开创于初唐?
据高第和董雍《重修金祥寺碑记》,金祥寺创建于唐代。至北宋,为状元苏易简别业,农夫耕田时曾得碑碣,详细记载了苏氏田产数和出租数。毁于元末兵灾。至明初,犁锄所加,在碎瓦断础之间,出土许多碧色镂雕琉璃,可见旧时规模盛大。“洪武初,比丘成满依旧址补修殿宇。”弘治年间,僧人真相来任住持,拜成满为师,置办良田百余亩,与徒弟尽力耕种,岁有余粮。于是鸠工庀材,次第复建。竣工之后,殿宇辉煌、圣像庄严、法器完备。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办水陆法会,左绵诸寺高僧来寺瞻礼。真相功成身退,将寺务传予如清管理,将田业分予如高耕种,自己杜门谢客,冥坐一室,俨然世外修行者。真相俗姓沈,是沈富和高氏的儿子,自幼不喜家中之食,而乐于作佛事,便随性剃度为僧。高氏是高第的姑妈,真相是高第的表兄弟,高第胪列真相建寺始末,时嘉靖三十三年(1554)。
至隆庆初,相印号迹空任住持,嫌正殿狭隘,矢志重修,请董雍和高九岗作募捐文书。自隆庆元年(1567)从安县茶坪山采购木材,富人施材,穷人出力,匠工出技,大兴土木。历风雨寒暑,至万历五年(1577)工程告竣。董雍评价金祥寺的重建是一举五美之事:兹刹之建,其用有五,为诸佛行化之所,为圣主祝釐之地,为一方之祈祷、为众僧之栖依、为士大夫游乐之地。
董雍是左绵人,他经历了从轻佛到研经、敬佛、悦禅的转变。他年少习儒,常见斥佛教、驳佛理之事,自己也就不加敬信。嘉靖八年登第为进士,对佛教更加轻慢。后由大理寺正,升任云南永昌知府,因事黜职,得览佛经,领略到其中的微旨奥义,称其广大如天地,高明起日月。年至八十余,佛书不离手,颇有造诣,深悔前愆。董雍说,“向使雍不遭此患,则终身不知有佛,亦醉生梦死也已。”所撰《重修金祥寺记》《东岳庙记》《飞龙庙记》,“亦文人垂暮栖志禅悦者”。
钟阳镇王明善说,“龙恩、方等、凝祥、金祥、林泉诸兰若相望,实里中诸檀香火地也。”
明末战乱,寺虽衰败,而庙貌犹存。清初,“各村檀越及沙门等,起而更新之”,成为绵邑八大寺之首。知州屠用谦修《直隶绵州志》,列左绵三十二寺,金祥寺赫然在列。
至道光十几年,源宁任住持,募化众姓,补修西廊。二十一年(1841)重修观音等殿。二十五年(1845)补修大雄殿。至此,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祖师殿、十王殿、禅堂、方丈院、大寮等殿堂数百间,连同田产,占地百余亩,为绵州最大规模的丛林之一。
金祥寺设有学堂,乾隆年间有严履丰在此读书。严履丰,字芑汀,绵州西乡鼓楼山人,生于乾隆年间,先后师从嘉玉振、李调元。在此读书时,与台山何人鹤交游甚深,唱和于安昌江畔。嘉庆中修《绵州志》时,任西乡采访。道光二年中壬午科举人。后究心坟典。久主左绵书院讲席,从学颇众。他有《金祥寺题壁诗》,述说重游故地的情景:“二十年前此读书,鸡鸣风雨乐何如。而今再到三乘地,只有无言佛似初。”
光绪二十九年,清廷下诏“废书院,立新学”。三十二年,区立第四十七初小校设金祥寺,有校舍两间,距城二十八里。
晚清至民国,金祥寺因强邻挤压,将田产捐施给北河义渡。先是,绵州有北河渡,宋姓人据为私渡,同治八年申用玺建义渡,宋姓人出局,从此官司不断。虽有众多官绅筹措经费,但仍入不敷出。知州王绍铨改由城隍庙五省首事兼管北河义渡,轮流经管,五年替报,经费不足以城隍庙入收补助。光绪二十四年(1898),西乡普明寺因强邻欺压,将百亩田产捐归义渡,每年由义渡拨给焚献和衣单。金祥寺亦捐出田产:“首事出钱四千余串押佃金祥寺僧永安名下存有祖师遗留寺田八十余亩,每年由本寺首僧招佃,酌拨租役,以助衣钵。”当时,永安和尚担心寺产被占,为了长久,便出佃给义渡首事,前后共押钱五千八百串,义渡每年增收田租五十余石,大大缓解了经费压力。民国九年(1920),凝祥寺亦因同样的原因,将寺田捐归义渡。十一年(1922),金祥寺附近居民倡立扶粮会,逼迫寺僧将寺田从义渡赎回。寺僧洪光、洪空进城兴讼。署理绵州知事的彭蓝裁决,金祥寺田产八十余亩押给义渡,“所有入收,半归公有,已经列为义渡固定之款,无论何人,不得侵越。”并立碑示禁。此碑至今仍立金祥寺。民国十九年(1930),蒲殿钦任县长时,清丈普明、凝祥、金祥三寺所捐之田,金祥寺捐净田八十八亩。
相传,金祥寺除八十亩田产外,还有水碾一座,牛三头,寺僧常买鱼喂鹤。
五十年代僧散,六十年代寺毁,改为小学。
九十年代初,有信士自发偷树重建灵官殿。1995年春,以明清老墙为依托重建大雄殿。1998年重建观音殿。2000年新建住宿楼。2015年9月被绵阳市民宗局批复为宗教开放场所,住持道圆、演性。2016年5月25日,举行开放庆典。2018年重修大雄宝殿。
(2023年5月上旬)
附1,嘉靖甲寅年副使高第作金祥寺记
嘉靖己酉,复延诸山耆德高僧为水陆大供,维时嶂幡照野,梵呗鸣空,沉檀之气,上腾紫霄,瞻礼之诚,远通兜率。所谓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者,如斯而已乎?相曰,未也,吾当冥坐一室,以求入慧定,无复为世间法矣。乃举寺中诸务授长徒如清,分其田与如高辈,杜门谢客,日塔然凝然,若有得于不二之义者。而予亦不能诘其所至,姑胪厥颠末,并书以为记。相,绵人,俗姓沈,父富,母高氏,吾姑也。相生不乐家食,惟喜作佛事,因度发为僧云。
附2,万历五年鹿岩董雍《重修金祥寺碑记》
附3、民国绵阳知事彭蓝示禁碑
署理绵阳县知事彭,为囗囗囗囗事。
案据五省义渡首事朱兴顺,吴氏祠、何义顺、吴光余、颜/致祥,以协恳出示等情呈称:窃首等经管绵阳高老义渡,查系前清光绪二十四年,由城乡绅商眼见北河义渡为烦费/巨,出入不敷,经理乏人,彼此推卸其形。城乡五绅呈高署,谕令城隍庙五省首事兼管北河义渡,五年替报,轮流筹措,经/费不足,即以(城)城隍庙入收补助。法良意美,行之无意发觉。复查创办义渡之初,前届首事出钱四千余串,押佃金祥寺僧永/安名下存有祖师遗留寺田八十余亩,每年由本寺首僧招佃,酌拨租役,以助衣钵。当时永安和尚亦恐后人力弱,不无/外侮,佃(与)义渡首事,特为持久之计。入后另之外加押钱一千余串,前后共合押钱五千八百串正。至今已历四十余年,/义渡、焚祷之方无损坏。据该寺住持僧洪光、洪空来城报称,该寺附近居民倡立扶粮会名义,迫今寺僧将先年押与义/渡之田出钱取回。寺僧力弱,顾此失彼,无可奈何,面恳首等设法维持。窃思北河义渡,当初交出,即系乏款,接办至今,每/岁额支百倍于昔。接管义渡又添数处。北河所有田业,半系捐施,丁粮过重,加以连年歉收,岁入无几,夏船冬桥,购物雇/工,所需之款,全仗该寺租役补助。再查该区扶粮,先年置有堆会,日久弊生,化为乌有。况垫粮一事,只为一区而言,然北/河义渡,非独利于吾绵,而交通便利,实有益于全川。垫粮一事,虽系公益,未便因小害大。若因该处一二人之拙见,而破/坏固有之公益,异日他区效尤,将公益几乎被掺扬(殁),思何堪设想。查该寺田业,系前明成满禅师所置寺产,邑乘堪稽。/佛教会章亦应保护,首等是以不揣其昧,钱晰共交,恳请于监督查核(退)予,批令祗遵,并乞出示禁止,以全公益,以杜争/执。此呈等情。
据此,并据佛教会长觉培呈,同前。因至持令印发外,令行示禁。为此示下,该处绅民人等一体知悉,须知该/寺旧有产业,早为绵城四河义渡租押,所有入收,半归公有,已经列为义渡固(定之)款,无论何人,不得侵越。兹阅来呈,谓/该处附近居民倡立扶粮会名义,垂涎金祥寺,本先实属藐视法令,破坏公益,本应追究,姑宽,先行示知。嗣后,再有图谋/金祥寺产业者,无论何人,一经查觉,即以法令严惩,决不宽贷。切切。特示。
右谕通知
民国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实立金祥寺,晓谕勿损
按,彭蓝,字子猷,巴县人,由第三师师长邓锡侯委任,民国十一年五月到任,十一年八月交卸,开办绵阳图书馆。
附4,道光重修金祥寺诸殿碑记
万古千秋
重修金祥寺诸殿碑记
大凡事之兴也,有自求其人也。有囗囗囗天道囗囗之囗人事囗囗囗囗/莫之为而为之者哉。余尝论之,慨自囗囗囗佛囗教之行,以余所历,囗囗观/此朝建造,历宋元,至明末献贼兵燹,囗囗囗殆甚。/国初,各村檀越及沙门等,起而更新之。囗囗世不乏人,人不乏事,囗囗囗囗。今/僧源宁,年逾六袠,率徒众等于道光囗囗年崇囗囗囗囗囗突囗囗囗七百/补修西廊数庑。辛丑年(1841)重修观音殿、囗囗殿,前囗高数丈,巍巍囗囗囗囗囗囗囗/乙巳(1845)又复大兴土木,补修大雄宝殿,囗囗囗囗,琉璃炫碧,雕囗囗囗,囗囗囗/巨观也。落成意谓功行无愧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此寺自囗囗创囗囗/洪武初,比丘成满依旧址补修,囗囗/朝父老附会而修葺者,兹所囗囗囗囗囗囗囗不下亿万,囗高公、李公囗囗囗/稽也。前代住持僧心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无培补,皆囗物囗囗囗囗囗/奈僧众事繁,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诚,竭力经管修理,光大囗囗。/募化,故是役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未完,囗功者为己。至囗囗囗囗/以报佛德囗囗囗囗囗为之序。囗囗囗囗有自囗囗囗也有所囗囗囗。
大清道光……
附5,四方碑残件
刘曾氏、龙林氏、李昌德、崔袁氏、邱张氏、邱周氏。徒广和、广贤。徒孙续洪。八日谷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