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魏城“广告诗”:罗隐《魏城逢故人》

(2021-03-17 13:36:06)
分类: 人文传奇

有一首唐诗,广元人喜欢,魏城人喜欢,绵阳人喜欢,成都人也喜欢。这首诗便是罗隐的《魏城逢故人》,又题作《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绵州志》《绵阳县志》作《绵州回寄蔡氏昆仲》。此诗于1993年被刻在了石堂院崖壁。

(一)石刻状况

石堂观鲁班殿所在巨石东南侧有一方残损摩崖题记,题记剩右侧四分之一,3列,行书,笔飘逸流畅,笔者臆断为清代石刻。云:

尝思功果巩固,贵有创于前,尤贵有培于后。若兹石堂(院)/殿宇圣像既坏,远近檀那助辉煌,碑志悉具,故/承诸山同人共勷盛果今功告竣,刊昭(下佚)

左四分之三原刻内容不详,新刻罗隐《魏城逢故人》6列用篆体,单列10字,计56字。后用隶书再刻一次。款识:“公元一九九三年元旦,里人郭光寿筹镌,梁光文书。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别恨和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二)诗意解读

诗中提到锦江、绵州、魏城、绵谷四个地名。锦江在成都,由成都向东北到长安,要经过绵州(今绵阳)、绵州魏城县(治地今魏城镇)、绵谷县(今广元)。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西川时认识的两兄弟,罗隐经过魏城时与他们重逢,并在到绵谷后回寄此诗于尚在绵州的蔡氏昆仲。

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七律的双重主题。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诗人与蔡氏兄弟的深情厚谊都融汇在了景色之中。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上句又作:“山将别恨和心断。”诗人北上,在魏城遇到了蔡氏兄弟,离愁别恨,别去极难。在离人眼里,魏城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魏城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在锦江的交往使人魂牵梦绕,在魏城的离愁让人肝肠寸断。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诗人身在绵谷,因思念蔡氏兄弟,乃作此诗回寄。诗人说,“今天思念你们,相知、重逢都历历在目。回头远望,你们正身处绵州,淡烟乔木,遥隔千里。”

(三)写作时间

(833-909)字昭谏,自号江东生,钱塘新登人。《吴越备史》罗隐本传云:“隐初名横,凡十上不中第,遂更名。”其半生坎坷直至五十五岁东归吴越,方受知于钱镠(líu)。后任镇海军掌书记、观察判官,转司勋郎中,充镇海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授给事中。三年(909)迁盐铁发运使,以疾卒,寿七十七岁。

罗隐诗文俱佳,为晚唐五代文坛巨擘。其《魏城逢故人》,本地州县志均有收录,现代修的市、区志和地方文史志书,也必当在显著位置录入此诗。这首诗作于何时呢?笔者所见有四种说法。

1.李之亮《<罗隐年谱>补正》得出此诗作于咸通十二年(871)罗隐三十九岁时。

《罗隐年谱》: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公元八七一年),三十九岁。夏,得衡阳县主簿。冬十月,乞假归觐,阻风于洞庭青草间。叙《湖南应用集》。

是年入蜀。旋返湖南。夏,以湖南节度使于环荐,得衡阳县主簿。秋,再入蜀。归。冬十月乞假归觐,阻风于洞庭青草间。

《甲乙集》卷八《魏城逢故人》诗:“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以路径观之,入蜀唯湖南一径,而罗隐至湖南仅此一次,故游川蜀必在是年无疑。《全唐诗》罗隐补遗《西川与蔡十九同别子超》诗:“相欢虽则不多时,相别哪能不敛眉?”亦可见隐至川蜀时间甚短。

不知李先生以路径观之,入蜀唯湖南一径”之说是否正确,而罗隐的离蜀路线却了然于诗意中——走的是自成都到长安的金牛古道,与十年后唐僖宗的入蜀路线正好相反。

2.肖珊珊《晚唐“蓉漂”诗人罗隐,用诗给四川“打广告”》一文介绍,“从罗隐写的蜀地诗来看,他是自咸通十三年(872)秋入蜀,至咸通十四年(873)去蜀,他在蜀地整整呆了一年时间。

3.孙兴国《罗隐诗文研究》第二章《罗隐简谱》载:

公元884年,唐僖宗中和四年,甲辰

隐五十二岁。(是年六月黄巢兵败被杀,皮日休死于乱中。僖宗尚在成都)春,停礼部试。隐春游蜀成都秋,复入蜀觅举。在蜀送王蕴赴苏台任。冬,因病东归钱塘。

4.王兴平《绵阳市风光名胜诗选》注:“罗隐晚年因乱入蜀,常往来于剑绵之间。”此说把写作时间断在了罗隐晚年。

此诗到底写于何时?列举以上四种说法,待有识之士辨正。

(四)“罗粉”赋诗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有很多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从古至今,他的“粉丝”不知有多少。而《魏城逢故人》一首,则句句都是神来之笔,让罗隐“吸粉”无数。仅就魏城、绵阳地域内看,“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可谓妇孺皆知,经常到“下里巴人”的小文中去“打酱油”。还有很多“文曲星”级别的“罗粉”,前面的刚走,后面的接踵而至,他们的诗篇有的馈赠给了时空,有的留给了我们。

1.宋·陆游《绵州魏成县驿有罗江东诗云“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戏用其韵》

老夫乘兴忽西游,远跨秦吴万里秋。

尊酒登临遍山寺,歌辞散落满江楼。

孤城木叶萧萧下,古驿滩声流。

未许诗人夸此地,茂林修竹忆吾州。

2.宋·李流谦《宿魏城驿用罗江东韵怀李仲明》

昔年漂泊记曾游,碧树蝉声又带秋。

滑滑泥行青嶂路,翩翩风倚夕阳楼。

人夸驯雉碑犹在,书托文鳞水漫流。

天遣此来相近傍,伴君牢落向边州。

3.宋·李流谦《再用魏城驿韵贻白绵州》

多病相如故倦游,归逢清润麦天秋。

回头渐远将军幕,飞梦先登帝子楼。

磊落声称元古郡,醉吟家世自诗流。

此身只拟春中老,莫问君平住益州。

4.清·李调元《魏城驿》

古来城郭半荒邱,山水凄凉暮色愁。

八百羽书方驿递,六旬老翁正衾绸。

孤灯人语谁家店?野寺钟声底处楼?

睡起诗人无个事,淡烟乔木望绵州。

5.清·汪仲洋《魏城驿用罗江东韵》

楫别乡园作远游,芒鞋布袜一身秋。

当关马踏云中驿,隔岸人登画里楼。

山势天包从北转,水声风捲向西流。

离愁别恨知多少,不望绵州望益州。

6.清·王士祯《渡涪江》

涪江江水抱山流,不见唐家帝子楼。

记得江东诗句好,淡烟乔木是绵州。

7.清·孙澈《魏城雨霁同人游秔香铺》

春山如笑客心愁,翠柏潼江俯益州。

两岸落花啼蜀魄,一川丰草饭吴牛。

为听牧笛过村店,偶逐溪云上酒楼。

何日诛茅画图里,稻花深处足淹留。

8.清·胡薇元《魏城驿》

乌帽疲驴作壮游,五年犹记魏城秋。

消磨意气思田里,散落诗词遍酒楼。

井底公孙人几辈,隆中诸葛自名流。

重来燕子新巢觅,也共春光到益州。

9.清·郭延《杨州慢(罗昭谏云“淡烟乔木隔绵州”,爱其语妙,遂成此词)》

襟带双流,山围四郭,北来算此坚城。问风流文采,剩得十贤名。自郊外,回眸一睇,淡烟深处,乔木纵横。画难成,妙胜天然,宜驻征程。

江东去后,到如今,寒暑屡更。纵大笔渔洋,评量好句,犹复重赓。风景不殊唐代,吾才薄,怎赋深情?高吟低咏,东堤长和涛声。

10.清·郭延《天净沙·绵州秋望》

橙黄橘绿枫丹,淡烟乔木平川,一叶扁舟唱晚。几行征雁,夕阳秋水长天。

12.清·陈湋《追和吴立卿亲家赠别诗用罗江东魏城逢友人韵》

浪戴南冠作远游,倏看木落洞庭秋。

识荆蹙蹙阶前地,雄楚巍巍江上楼。

薜荔时闻山鬼语,梧桐微带露珠流。

欧斋话雨三更梦,毕竟难忘磊落州。(杜诗绵州州府何磊落)

13.清·吴朝品《宿沈香铺用罗江东魏城逢故人韵(杜工部送严公之奉济驿即此)》

严公杜老昔同游,今日霜寒已过秋。

归去泉明惟嗜酒,伤怀王粲苦登楼。

路经秦栈奚辞远,水出潺山又合流。

奉济驿前正惆怅,淡烟乔木忆吾州。

14.清·吴朝品《二月初二日送经畲之官武昌重用罗江东韵》

秦栈归来已倦游,雕虫薄技苦吟秋。

栖真我访白云洞,得意君登黄鹤楼。

北阙改弦师日本,南皮开府自风流。

书生定有循良谱,抛去杭州又鄂州。

15.现代·郭平《和罗江东韵》

懒逐天涯海角游,乡思我已寄绵州。

阖城人气三江满,大汉威仪二阙收。

险去西川真富乐,安居涪水胜王侯。

淡烟乔木情怀在,拙字何辞续一楼。

16.李杜祠门坊对联即摘取陆游、罗隐诗句:打鱼斫脍修故事;淡烟乔木隔绵州。

魏城“广告诗”:罗隐《魏城逢故人》
魏城“广告诗”:罗隐《魏城逢故人》
魏城“广告诗”:罗隐《魏城逢故人》
魏城“广告诗”:罗隐《魏城逢故人》
魏城“广告诗”:罗隐《魏城逢故人》
魏城“广告诗”:罗隐《魏城逢故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