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堂院晚唐佛教造像

(2021-03-14 17:54:27)
分类: 绵阳金石

石堂观七块悬石中,以“小窦tuan山”两块最为奇特。两石相隔两米余,顶部以桥相连分别建三霄娘娘殿和鲁班殿娘娘殿所在巨石东南侧腰身上是唐宋清等代摩崖题刻鲁班殿所在巨石西南侧高处有晚唐摩崖佛教造像。

造像现状

摩崖佛教造像分布在崖石西南侧距地约丈高,分布在3.1米、高1.3米的范围内现存13龛,或单像龛,或三像龛,风化严重,残存较为明显的造像分布在10龛存像近20或有题记,未能辨识。

1号龛居1,保存最为完好,圆拱顶单像竖龛佛像为青年男像站覆瓣莲台之上面庞丰腴,鼻梁挺拔,耳朵肥厚,口唇紧闭,双眼似闭神情肃穆,宝相庄严颈部有三道蚕纹。头顶发髻前部半残宝珠形头光双层穿广袖V交领大衣。左肩衣领覆压右肩衣领,再绕至腰身后,最后在左胁下结系。衣褶纹自结系处向身体右下呈“彡”形分布,有八九道,左密右疏,上密下疏,线条简洁舒朗。双肩有披帛。下摆至足,双足露出。左手曲臂在胸前施无畏印,右手自然下垂施与愿印

1号龛雕刻的是释迦牟尼佛布施像。这种雕像是站立姿势,一般是左手下垂与愿印,表示释迦牟尼佛祖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右手屈臂上伸施无畏印,表示能够施于众生勇气和无畏精神。而此像却是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施与愿印,施印左右相反,是一个比较少见的案例。

2号龛居左2,为圆拱顶龛,龛内二像均站立,雕刻细节缺失殆尽。左侧像略好,挂“X”形璎珞。两像之间下部开凿一方洞。在六个桩洞中,是唯一一个在龛内的。

3-5号龛在2号龛之右,分上中下三个小龛。3号龛居上,为单像,似趺坐,可见上身及头部,高螺髻,头形完整,仅剩眼、口、耳残迹。4号龛居中,是站立单像,穿阔袖大衣,双手合掌于胸前,其余难以辨识。五号龛消磨殆尽。

6号龛在3号龛之右,8号龛左上。龛形完整,是圆拱顶龛。主尊趺坐于莲台,残存身形,细节缺失,但可见宝珠形头光,莲台似束腰仰覆莲台。主尊两侧下部有造型,是人像还是灵兽,已不可辨。

7号龛在6号龛之右,8号龛右上,是三像龛中保存最完好的。龛形为圆拱形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佛中年男像,趺坐莲台之上面部方正饱满,神情肃穆。眼睛自然睁开,眉间施白毫,鼻梁挺拔,口吻闭合,耳肥厚。颈部有三道蚕。高螺髻,“U”形巾帛自后向前披搭在螺髻上。头后是宝珠形头光。大衣右肩衣领覆盖左肩衣领,在胸前形成“U”形。左胸前有结扣,衣褶纹自结系处向右下方呈“彡”形分布。大衣下摆几乎把莲台覆盖完。双肩有披帛。在“U”形衣领内的胸部,可见有内衣,内衣上部有“三”形捆扎纹。主尊莲台向两侧各生出小莲台,上站立二弟子,亦宝珠形头光。左胁侍弟子穿交领大衣,慈眉善目,右胁侍弟子消失殆尽。

8号龛在5号龛之右,6、7号龛下。龛横长方形,龛下部岩石缺落。龛内右侧为一佛二弟子,左侧也为一佛二弟子格局,因中间没有龛壁相隔,故视为一龛。右侧主尊趺坐方台之上,宝珠形头光,头部缺失,衣领“U”形,与龛6主尊类似。双肩披帛。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方台铺搭布帛,在台面之前形成重叠的双“U”形。两弟子,及左侧主尊左胁侍弟子身形残存。

9号龛在7号龛之右,为一佛二弟子。主尊高螺髻,五官依稀可辨,身形细节缺失。两弟子下部有残存。9号龛下部岩面分布有上下两个方形桩洞。

10号龛在9号龛右上,为单像龛,像站立,其余未详。龛下有一方形桩洞,比其它的略大。

11-13龛在稍右侧岩面,未存一像,甚至未见残迹。右上侧有桩洞两个。

(二)年代小考

石堂院佛教造像规模小,均为小型龛窟,保存状况也不好。造像所呈现的精气神,并没有“大唐气象”。

绵阳市博物馆专家介绍,石堂观佛教造像是晚唐造像。前绵阳市文物局长王锡鉴先生主编的《涪江遗韵:绵阳不可移动文物》介绍:该院摩崖造像现存10龛,仅1龛保存较好,是晚唐时期的造像。”记者所写的新闻稿件中,也多引用这个结论,如张登军《游仙魏城镇,有座“悬空寺”》一文

唐朝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初唐,玄武门之变以前;盛唐,玄武门之变以后到安史之乱以前;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到黄巢之乱以前;晚唐,黄巢之乱以后到唐亡。

石堂观唐代石刻,从盛唐久视元年的《灵泉记》,到中唐沈超《崔文公魏成县灵泉记述》、李汭《高凉泉记》、萧祜《游石堂观》,到晚唐的佛教造像结束,分布的时间前后有两百年。这是唐代对我们的馈赠,这是石堂的幸运。

在唐代的魏城县,北山院是佛教的圣地,名山院是佛道并存,以佛为主的地方。而石堂观长期是道家的圣地,这里最初叫石堂山,有高凉泉。元和中叫石堂观,有高松凉泉。至北宋初的官方文告中叫石堂院。石堂的名字由“石堂观”变成“石堂院”,反映了从道观到佛院的变迁。这些摩崖造像无声地告诉我们,石堂观变成石堂院,在晚唐已成事实。

此后,佛道两教在此此消彼长,融合发展,我们也没怎么区分到底是“石堂观”还是“石堂院”了。

(三)晚唐时光

唐宪宗喜欢神仙术对佛教也有兴趣。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他派人到凤翔把佛骨迎到长安,亲自顶礼膜拜。上行下效,长安掀起了崇佛风潮。韩愈对这股崇佛狂热很是反感,他毅然写了《谏佛骨表》。唐宪宗的曾孙唐懿宗十分崇佛,咸通十四年(873)下诏到法门寺迎接佛骨,掀起了唐代的第三次崇佛高潮。这时,唐朝已经危机四伏。

唐懿宗之子唐僖宗继位后,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乾符,前后使用六年,其间灾害连年,内乱风涌,政局混乱。佛教在继续发展,魏城北山院在乾符年间,产生了大规模的佛教造像,先后产生弥勒佛大像、护法天神龛、飞天龛、“地藏·十王·地狱变相”龛等。

北山院正在造佛的时候,黄巢气势汹汹地反唐了。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队入洛阳破长安。二年(881年),僖宗逃奔西川……就在僖宗还在成都的中和四年(884),东川节度使杨师立举兵反唐。僖宗于光启元年(885)还京。王建于光启三年(887)底攻成都,不克,退屯汉州。又经三年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在这三年中,绵州几经战乱。王建继而取得山南四道。唐昭宗天复三年(903),被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七年(907),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

来到石堂院摩崖石刻前,浴在晚唐时光中。释迦的手印与常规左右相反,是石匠的思绪“凌乱”了,还是别有深意呢?

石堂院晚唐佛教造像

石堂院晚唐佛教造像
石堂院晚唐佛教造像
石堂院晚唐佛教造像
石堂院晚唐佛教造像
石堂院晚唐佛教造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