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想不到赵波真的会是一个相当有生命力的作家。过去那几年,呼呼啦啦出现了一堆女作家,赵波在里面还不算最显眼的,可是眼下几年过去了,那些15岁的美女,20岁的明星,30岁的老不死,很多都不见了,而赵波依然在写作,她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阴雨的南方,到了干燥空旷的北方,甚至还延伸到了欧洲。这些生活空间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她写作的视野和气质。她的小说和随笔集<再生花><口香糖生活><谈一个维他命爱情><烟男><快乐无罪><风情伊人><假发下的伤心人><混合起司><情色物语><隐秘的玫瑰><青春如跳蚤><心空>,文体杂陈,构成了丰富的成果,她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很多文体之间自由地来回穿梭,她统摄生活的能力、想象力结合虚构的能力,文体的自觉意识,文字的空灵与跳跃,都很让人惊讶。此前,我读过她发表在《小说界》杂志上的一部小说,那是对她过去的一次短暂的婚姻的一种文学追忆,一种小说重构,一种对阴柔的上海的缅怀,很多熟悉小说背景的朋友包括我看到了,私下评价很高。个人生活提升到一个让人看见了生活的智慧,看见了文字背后的悲悯与怜爱,和人性复杂、人心单纯但是依旧坚忍的困难的一面,能够从日常生活中酿出文学之蜜来,赵波做到了,所以,她肯定会是一个好作家。
这部小说《巴黎情事》,在三个月之前,我曾经听她说了一嘴。当时是一个晚上,虹影、我、赵波,还有几个人,一起去北京大山子798工厂的艺术家仓库,看虹影的一个老朋友,顺便也是看看那些艺术家们。在一家空空荡荡的咖啡店里面,我使劲地扭动着得了颈椎病的脖子,一边问她最近在干什么,她告诉我们,她写了这么一部小说,还说了确实有这么一个外国人,非常喜欢她,他们彼此在欧洲和中国来回了好几趟,也不嫌累,但是最终没有在一起,倒是使赵波写了这样一部小说。
我一口气就看完了这部语言优美飞腾、扎实但是想象力飘逸的小说,它很好看,但是也相当的复杂。因为是在电脑上看的,全部文字只有一段,所以效果非常奇特,我读完之后,觉得跟读海明威当年写的《太阳照常升起》,带给我差不多的心境,确实有些奇怪,连我自己都弄不明白。
小说当然和她的生活有关,是赵波欧洲旅程和个人情感的一次真实纪录,也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随心所欲的想入非非,比如关于欧洲,关于流浪,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生命等等。这部小说有些像是一个画家写的,颜色与场景非常鲜。这本书,又是赵波的一次爱情的碰撞,她自己的完成和失去,是一个忏悔和纪念,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伤感和隐痛。但是,这本书又是属于个人的,你可以不感兴趣,它在写完的时候已经独立完成,以孤寂的姿态宣布自己的存在.。
这个小说里面可以探究的很多,信息量相当大。对于我这个专业的读者来说,可以“解毒”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我觉得女性主义研究专家们,可以把她当成一个范本,从中读到中国新女性的真实状态,此前,还没有哪个女作家,如此具体地描绘了女性,在今天如何自觉和自决地选择自己的生活的复杂状态。一瞬间,我看到了从张洁、张抗抗,到方方、池莉,到陈染、林白、徐坤,再到棉棉到赵波的一路的女性文字。
在描绘和表达今天的女性成长方面,赵波找到了一个制高点。可以说,这部小说是探讨关于当下的爱情状态的,地理背景跨越了欧洲大陆和中国大陆,是沉重的肉身和轻逸的灵魂之间的诘问,是地理空间的西方和东方之间的暧昧和摩擦,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确信和游移;是现实之烦琐和想象之梦幻之间的勾肩搭背,是文学的魔幻和生活之实在之间的上下翻腾。
这本书是一部女性成长之书,这个多变又坦然的女人在许多选择的当口,是否抓住了她要的幸福,或者说还是又一次让幸福擦肩而过,留下自己独自叹息.或者说独自叹息其实正是她要的自恋的姿态.
她将保留一生的姿态.。我觉得赵波因此成精了:一个女人因为懂得放任自己,宠爱自己,珍惜自己,不怨天尤人,自己给与,自己满足,在这样一种心态和姿势下,终于芳香四溢,含笑成莲,这是我读到的赵波写的最好的一部小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