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些坎跨不过去,那就不跨了

(2017-02-27 12:49:27)
标签:

杂谈

文:夏阿怪

最近,“丧”的电影有些多。什么是“丧”,就是庞大却平静、像冰山一样存在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藏匿在生活最为琐屑的部分长久地存在着,可能积年累月后在一个节点爆发,而这种爆发的撕裂感可能都要缓慢于崩溃那一瞬间的痛感。说到底,就是死亡,一场由内而外漫长的死亡。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故事性并不强,更多的是在缓慢地向观众传递这种“丧”感。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2Sib3Mp7pOOknVZlbwOp4xGGkcZfqiclRbT6R6BBZj1HG4WaYIj7zTrZL9CNrxFyGI9Og2ccBpRxv7lwR35z2N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李是波士顿的一名颓废压抑的清洁工,他的哥哥乔伊因为心脏病突然发作死亡。李回到故乡曼彻斯特处理乔伊的后事,成为乔伊的儿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

李年轻的时候,并不是敏感孤僻的。只是因为自己的失误造成了一场大火,导致两个年幼的女儿和还是婴孩的儿子在这场大火中死亡。影片以穿插回忆的形式,讲述了这段往事。此外便是大段的留白。但可以推断出,正是因为这场灾难,李和妻子兰迪分开了,李也性格大转,郁郁寡欢、敏感多疑,行尸走肉般地开始了独自一人的生活。

那场大火后,李在警察局里做笔录,李支支吾吾地陈述完整件事情后,警察示意李可以走了。李一脸的痛苦和迷茫,问,“什么意思?就这样完事了吗?”警察很平静地回答,“李,你的确是犯了一个很可怕的错误,昨天晚上,世界上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犯了错误,我们不会纠缠此事,忘记给壁炉放上防火屏并不算什么罪行。”李皱着眉头,更加迷惑的样子,“所以我可以走了?”警官说,“是的,除非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情突然冒出来。”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2Sib3Mp7pOOknVZlbwOp4xGGkcZfqiclRgkuyABBszvHWb12Kf99v1leC4VFGtpqXKs4cUa249Fhe4gEW7Yic3g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电影非线性叙事进行到这一步时,沉郁的音乐变得悲伤而激昂起来。影片的高潮之一就是揭露出李这座冰山之下最沉痛的秘密。那就是李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一手摧毁了原本幸福美满的生活,一切美好都在瞬间分崩离析,更可怕的是,他不用为这一切背负上任何实质性的代价,不需要进监狱,不需要赔偿,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而这也就意味着,他将一生都背负着这个罪过,没有任何人能解救他,除了他自己。

这可能就是人生中最苦痛的遭遇之一了吧。李在走出问询室后,夺下一位警察的枪,想要饮弹自尽。结果没有成功。但至此之后的每一分每一秒,李都在经历着自己给自己的惩罚。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2Sib3Mp7pOOknVZlbwOp4xGGkcZfqiclRU4HJqYFotmHGbOT8rM6nanUUh4PibDGPXRgr6GwfoEuicR7H89HTwAV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他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失败潦倒,又静止如水,甚至连世间一丝的欢愉都不愿意去品尝。他一切社交恐惧症的体现都来源于他对于外界关爱的拒绝,而他一切的敏感和突如其来的情绪失控,都可以归结于那一场因为他的疏忽而酿成的灾难。

这部影片中,不仅男主角李无法走出自己的创痛,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在自己的问题之中无法自拔。就像事故发生的多年以后,李和前妻兰迪在街头偶遇,兰迪情绪失控,泣不成声地提起往事,说,“我那时心碎了,它会永远那么一直碎着。”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c2Sib3Mp7pOOknVZlbwOp4xGGkcZfqiclROocXdpFwrGcUMiawPQMfHYM4peh0O8HibnFg77XicEEdLdyogSxBtIXZg/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这部从头到尾都是灰色调的电影、这部剪辑上看似散落无章的电影,不过就是想说明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常人都想逃避、难以接受的现实:

有些坎,我们真的跨不过去。

最后,李坚持要回到波士顿,将侄子帕特里克托付给了乔治,帕特里克一直不能理解李的选择,问出了“为什么你就不能留下?”,那一刻,李低头,因为自己的失控而无法承担起帕特里克监护人的职责,最后被逼到无可奈何说,“ I can’t beat it, I can’t beat it. I am sorry.”然后是安静的抽泣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被灌输着人的“强大”之所在。我们曾经狂妄地说,“人定胜天”,我们曾经坚定地说,“事在人为”,我们还不可一世过——“坚持就是胜利”。人们努力地塑造出一片欣欣向荣的世间繁盛之景,打造着自己精致美好绚烂无比的生活状态。可是这之下呢?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2Sib3Mp7pOOknVZlbwOp4xGGkcZfqiclRDMYvF3V7FnicsibBgicQay6ag4q8fGcBib0XJ78kMAIwIbNuHh6pibydwt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我有一个在日本留学的朋友。她喜欢日本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方式,朋友圈里也经常晒着美食美景男朋友,像很多年轻快乐的姑娘一样。可是有一天,她突然给我电话,说着说着就号啕大哭。

“我受不了在国外的生活了,我觉得好孤独。我想回家。我再这样下去,我可能就不在了。”

她的话让我惶恐不已,我连连安慰。脑子里却浮现几个月前和她在台湾旅行时,她笑脸盈盈的样子。那个时候的她,愉悦地和我说着她的计划,毕业之后要留在日本,要努力念书,因为感觉那些曾经以为很遥远的东西如今好像努努力就能够着。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2Sib3Mp7pOOknVZlbwOp4xGGkcZfqiclRv0aMgmVjnBzawqiajvkB9LXy8p9mU7C6x1acxXACDcH1CxNZovIjTd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可是如今,她却因为国外生活的巨大压力和孤独环境,抑郁不已,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我想了许久,说,“想回来就回来吧,放弃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她决定放弃日本的学位回国。“承认自己不是强势独立的人,承认自己胆小柔弱,也没有什么。”她给我发来消息,释怀的样子。对于她的选择,我是安心的。至少她尝试过,努力过,知道了自己的极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当成为世俗的标准。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无需选择成为歌颂的对象。

有些坎,我们跨不过去,那就不跨了。“I can’t beat it”,接受这个事实真的有那么难吗?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2Sib3Mp7pOOknVZlbwOp4xGGkcZfqiclRGDf92dHoaI27k4KTmQyCbN3qZD0vBTHib6XxwDeeeWv9Yicia5q0DmJb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我不想把这种“人生啊,真丧”的论调当作悲观厌世来加以定义,我也坚信“小确幸”和“大幸福”的存在。但这一切都建立在那句“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之上。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风格,像李安,像侯孝贤,像是枝裕和,有着一股子东方的含蓄和隐忍。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说:“一个社会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找不到语言来表达是可悲的。”我在文章开头,就选择了用“丧”来定义这样一种风格。在这一类的电影中,没有完满的结局,没有放下之后的如释重负,说大部分情绪是属于往下掉的状态。里面的人背负着各自的秘密,修行着各自孤独的人生。

人性中有很多细思极恐的部分。我们需要去正视,但没有必要翻开来,看那血肉模糊的苦痛。大多数人应该都能意识到这些苦痛的存在,只是趋于本能,人们会有意识地去寻找一个一个最舒服,也是最安全的状态。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2Sib3Mp7pOOknVZlbwOp4xGGkcZfqiclR5eXgKibJeRUBKhzqruvib8QL3ibiaBicxJuvzX6fXo9aqq58198fpEokXr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的大量空镜头的留白,不强求欢喜圆满的结局,那也就无需强求每一帧饱满的定格。人们也需要给自己的人生留有余地。有时候逼迫自己去对抗苦痛、试图去消除苦痛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反倒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一个无法扭转的境地。选择放弃,选择沉默,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是给自己、给他人留有回旋的空间。

看似潦倒不已的李,其实比我们中的大多数要勇敢。他痛苦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自己的错误,或者说命运给他的这个玩笑,给予了自己一场西西弗斯似的放逐。他没有能够成功的beat it,却一直在fight。李的身上,有着希腊神话中悲剧英雄的色彩。他的选择令人唏嘘,在这个极易麻痹自己的时代,却是尤为珍贵。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c2Sib3Mp7pOOknVZlbwOp4xGGkcZfqiclRyAhN5bMHRuCWNMPuqyJ5X9CnoMoI0GPw2ypYJN6joICpficGlK7twib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对抗“丧”的方式有千万种,有我们说的“小确幸”,也有美好的艺术,有令人动容的鸡汤故事,也有冷酷无情的理性思维。消费主义时代到来后,狂欢从未停止,但若同《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里的人们一样,陷入这无休止无意义的狂欢与孤独中不可自拔,那么这种轮回终将走向灭亡。

正视这种“丧”,然后以合理的方式,与“丧”共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