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书|《冰龙》归来——冰火世界里流传的一则童话

(2016-04-02 16:40:11)
标签:

杂谈

童书|《冰龙》归来——冰火世界里流传的一则童话
文 / 陈赛

《冰龙》是乔治•马丁年轻时写的一本儿童小说。当时马丁才32岁,已经在好莱坞闯出一点名气,以他奇特的想像力、略带感伤的浪漫笔触、以及略带哥特气息的荒凉氛围。他为《阴阳魔界》等电视剧做编剧,冰火世界要到10年后才在他的脑子里慢慢成型。

20年后,当粉丝们为冰火世界里无数难解的谜团而百爪挠心的时候,这个已经绝版多年的故事也被重新被挖掘出来。

有人认为这是冰火世界的源头——那里有龙、有龙骑士、残酷战争、还有越来越长、越来越冷的冬天。虽然马丁否认了这种说法,但如今读来,这个故事的确很像是在冰火世界流传的一个童话,像是斯诺们小时候听的睡前故事。

所有季节里,阿黛菈最爱冬天,天气一旦变冷,冰龙就会来了。

她不记得第一次见到它是什么时候了,却朦朦胧胧地认定,它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总在深冬里现身,展开湛蓝的翅膀,惊鸿一瞥般划过铁灰色天宇。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即使在那个时代,冰龙也极为罕见。孩子们不免冲它指指点点、啧啧称奇,长辈们则会摇摇头、嘴里念念有词,因为冰龙现身意味着漫长而严酷的冬天。据说阿黛菈出生那晚,就有一条冰龙飞过月亮,往后更是年年出现,每个冬天都非常难熬,每个春天都姗姗来迟。人们为此燃起大火,祈祷冰龙别再来了,这样的祷告每每让阿黛菈恐惧。

好在祈祷统统不管用,冰龙每年照常回归。阿黛菈知道,它就是为她而来的。

童书|《冰龙》归来——冰火世界里流传的一则童话

与冰火世界的黑暗与残虐不同,《冰龙》却是一个关于勇气、牺牲与救赎的温情故事。

生于冷冬的阿黛菈是一个古怪冷漠的小姑娘,她会笑,但不爱笑,而且从未有人见她哭过。她似乎对父亲和家人毫无感情,也没有朋友,她唯一的朋友是一只冰龙。

当她的村庄和家人遭到北方的攻击的时候,她召唤了冰龙,恳求它带她走,去到一个永冬之地,“那儿无垠的雪原永恒而静谧,宏伟的雪城堡和冰教堂永远也不会融化。”但是,当他们起飞时,她却反悔了……

读《冰龙》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不断的想起《老虎来喝下午茶》里那只花斑大老虎。

一天,小女孩索菲正和妈妈在厨房里喝下午茶,一只老虎突然来敲门。它吃掉了冰箱里所有的食物,喝掉了所有的水,然后离开,再也没有回来过。

一个平淡而怪异的故事,平淡的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但那只花斑大老虎的意象却又怪异之极——在这个“神秘的陌生人”身上,有人看到天真,有人看到荒谬,也有人看到惘惘的威胁。比如著名童书作家迈克尔•罗森就认为“老虎”是作者朱迪斯•克尔潜意识里的希特勒,强取豪夺,打破一个孩子舒适的生活常态,(克尔在幼年时代曾因受纳粹迫害继而举家逃难)。

我不觉得一个母亲为2岁多的女儿编写的睡前故事会有这么恐怖的潜意识。事实上,这是妈妈们最热爱读给孩子们听的故事,读多少遍都不会觉得厌烦,恰恰因为作者用一个如此平淡的故事就将我们骤然甩出日常情境八千里之外,而这让我们意识到,当我们放下怀疑的、批判的,现实主义的目光,而是回到孩子原始的,惊奇的目光,世界就会呈现不一样的风景。

我想这就是托尔金所说的“恢复”——童话于我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他说,“恢复”是一种重新找回的过程——找回清晰的视野。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熟视无睹,万事万物都变得模糊不清了。我们需要“擦亮自己的窗户”,这样世界就会变得更清晰,我们也能从熟悉感、平乏感和对事物的占有感之中突围。

比如,我们会回忆,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何尝不曾渴望与这样一只神秘的,危险的,野性的动物建立这样一种亲密的关系?

就像阿黛菈初见冰龙:

童书|《冰龙》归来——冰火世界里流传的一则童话

当时她正在搭建雪城堡,冰龙就这么降落在她身边白雪皑皑的田野。冰蜥蜴全都逃了,剩下阿黛菈呆站在原地。噢,人和龙就这样大眼对小眼地互相打量,她边看边数自己的心跳,咚,咚,足有十次之久,冰龙才飞走。它起飞时卷起凄厉的寒风,扫过她的身躯,她却感到莫名的欣喜。

或者,小女孩莱拉初见北极熊艾瑞克(菲利普•普尔曼的《黄金罗盘》):

童书|《冰龙》归来——冰火世界里流传的一则童话

或者,伯提第一次见到白狮子。(麦克•莫波格的《蝴蝶狮》):

童书|《冰龙》归来——冰火世界里流传的一则童话

天黑的快看不清了,他正要放弃时,一只母狮子走进了水池里。然后他发现不只一只,母狮子后来还有一只走起来摇摇晃晃的小狮子——是白色的,在右岸的黄昏里益发明显的白色。

但是,冰龙从何而来?为何对阿黛拉情有独钟?为何要为拯救阿黛尔的家人而牺牲自己?

与《冰与火之歌》一样,《冰龙》也留下了无数谜团。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