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溢油危机和脆弱的渤海

(2011-07-25 16:55:19)
标签:

三联

640期

埃及

溢油

渤海

污染

生态危机

杂谈

曾经以高产量的美味鱼虾、贝类吸引三省渔民海战的渤海,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陆源污染,肆虐的近海过度养殖之外,伴随着渤海石油大规模开采,油污染成为新的污染源。发生于6月4日、持续一个月的蓬莱19-3油田溢油危机,让渤海脆弱的生态进一步凸显。
记者◎李翊
溢油危机和脆弱的渤海

 
                              罕见的溢油难题
 
“你确定这个区域没有地震发生?”面对7月7日美国康菲石油对B平台溢油事故初步认定的“海底地缝渗油”结论,中国石油大学海洋工程专业教授陈思(化名)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在海洋油气田勘探中,平台倾覆,钻井过程施工不当,或者管道阀门松脱,都可能造成溢油。但是海床断层渗油,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因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非常小。”
 
当我们走进山区,可以看到山上的石头是成层的,有的地层呈水平状,有的发生了褶皱和断裂。这是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的结果。岩石褶皱可以形成构造,是储油气的场所。断裂则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但也可遮挡或逸散油气。油气生成后,还要经过运移才能聚集形成油藏。“一方面,当断层作为运移通道时,油比水轻,它会从海水量多的地方跑到少的地方去,或者从地势高的位置跑到地势低的地方。所以开采海洋油田时常发现,有的地方有形成油藏的良好条件,但是打开后发现没油,也就是俗话说的‘有鸡窝,没蛋’。石油的形成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如果作为运移通道的断层往外渗,早渗完了。另一方面,当断层作为油藏的封闭条件时,岩石层之间摩擦厉害,压得很密实,油气很难跑进去。相对应的,要想打通这个断层需要很高的压力,比如附近发生地震。”陈思质疑说,“要把这么高强度的岩石压碎,人力是有限的,钻井作业不会出现这么高的压力。而且,康菲石油是该油田的作业者,参与了前期勘探和开发,应该对海底情况有所了解。”
 
罕见的溢油现象最早被发现在6月4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环境监测中心的实时监测和报告记载和见证了整个过程。
 
“晚上19点,我们发现蓬莱19-3油田B平台方向有不明原因漂浮物。我们当即要求作业方康菲中国立即对油田本身是否溢油自查。5日,电话自查回应没发现自身溢油。”溢油污染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崔文林研究员告诉记者,“我们正好在B平台上安装了红外摄像头,但是依然没发现明显溢油。最后是通过卫星雷达探测到小面积油膜。”
 
6月7日,北海分局接到康菲公司报告,在B平台发现溢油点。“这个区域没有油井,也没有管道,出现溢油令人费解。于是,我们从溢油点采集了溢油样,利用每一种石油具备不同标志物的特点,与蓬莱19-3油田B平台产油进行油指纹比对分析,确定溢油来源正是19-3油田的油藏产生。康菲石油在发现渗漏后,立即启动应急程序,派潜水员查看原因。后经初步调查,发现是在海底离自然断层很近的地方出现油膜,原油从地下1000米处连通到海底地面溢出。6月14日,国家海洋局召集了石油钻井、地质专家对此次溢油事故进行分析。认为蓬莱19-3油田通过注水和岩屑回注,可能增加了平台附近的地层压力,为流体连通地层提供了能量,导致B平台海底溢油。在此期间,我们已经向康菲公司下达通知,要求排查溢油点,停止回注,减少对19-3油田底层压力,切断溢油源。”
 
“B平台这种海底溢油类型,在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还是第一次遇到,我们的应对经验不足。”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郭明克坦言,“不论是陆地油田还是海上油田,向油田注水和进行岩屑回注都是很平常的做法。这次究竟为什么会造成溢油事故,具体的原因仍需要深入的分析研究。”
 
据陈思介绍,把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的措施称为注水。为了弥补原油采出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世界各国的油田普遍采取了这种注水的方式。此外,在油田钻井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的油基泥浆和含油的岩屑,为避免环境污染,将这些有害废物注入到符合条件的地层中去的钻井废物处理方法,称为岩屑回注。
 
“注水和岩屑回注,通常来说被认为是有利于海洋环境的采油措施。”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王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但这一次,注水和岩屑回注作业导致了地层压力变化,这确实是对我们新的挑战。”
 
19-3油田是目前渤海海域最大的整装油气田,康菲公司透露,海上共有7座平台进行作业,其中B平台渗漏出现在距平台650米远的海底断层处,离海岸线直线距离130公里。“这个断层连通海床,而且非常罕见地通到深达千米的储油层,在注水作业地层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原油直接从海底渗出。”康菲方面表示,已经专门制作了控油罩封盖漏油点,如果再出现渗漏,油膜将沿着控油罩的软管上升或通过电泵提升到海面储油装置中。
 
6月17日,北海分局已经调集4艘海监船、两架海监飞机在B平台溢油点附近海域进行监测。上午10点半,海监船发现在距离B平台2~3公里左右的海面有大量溢油。“按照这个距离判断,这个溢油点不是在B平台。我们当即与B平台通讯,确认溢油点来自C-20钻井时发生井涌,油机泥浆与原油混合发生侧涌。”崔文林说,这是在C平台发现的第二个溢油点,按照康菲公司的说法,漏油在48小时内得到了控制。
 
与海床地缝渗油相比,井涌没那么罕见,但在石油开采中也是少见的现象。“井涌是什么概念?在钻井过程中,需要从地面或者海床上打孔连通到海底。打孔不能干打,井筒里需要10个到100个大气压的液体把地下压力压住,井筒液体不能太高,否则进入油井会污染原油,但又不能比油层的液体小很多,否则就是欠平衡,油会跑出来。但是地层压力不可预测,一旦出现欠平衡,地层液体往井里跑,它会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相同高度下,气体密度减小,地层压力不变,井下压力变低,压力越小,就会发生井涌。”陈思说,“井涌是井喷的前兆。发现井涌,必须采取措施禁止恶性循环,处理不好,井台就会报废。要知道,在海洋中打一口油井的成本比陆地上高出很多。但是关井时需要回注液体,增加压力,如果压力太大,油就废掉了。”
 
“海洋石油勘探开采远比陆地情况更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太多,这就需要勘探开采人员对作业区域的情况必须了如指掌,也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来设计钻井。”陈思说。
 
有石油公司内部人士表示,目前康菲石油在渤海油田的合作年限可能接近尾声,而目前国际油价又高企,外国石油公司可能会因利益驱动,不顾海底地层条件而进行加压“强采”。
 
据公开资料显示,蓬莱19-3油田2002年底正式投产,而按照中海油在美国披露的年报,中外合作油田的标准分成合同一般是30年,这涵盖了勘探期、开发期以及最后的投产。其中勘探大约经历7年左右的时间,开发期从中国政府批准整体开发方案到建造安装设备也要经历一段时间,此后油田才正式投产,而投产生产期一般是15年。如此计算,自2002年底投产至今,康菲石油真正投产并开始与中海油进行产品分成大约进行了9年,所剩可能还有6年。
……
 
(节选自640期《三联生活周刊》)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三联生活周刊》官网 www.lifeweek.com.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