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572期】封面故事:疫苗的安全问题

标签:
疫苗公共卫生儿童杂谈 |
分类: 文章精选 |
【封面故事】疫苗的安全问题——科学与权利的复合纠结
P36
P40
P46
P52
(《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14期总572期
1988年,广州市卫生人员上街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6500万——这是国家统计局对2006年以来全中国新出生人口的保守估算数字。
这6500万儿童中的绝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接种过疫苗。
半年以前,本刊记者采访当时刚刚履新的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Michael O'Leary)时,这位在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工作了26年的流行病学专家曾对此深表惊叹:以中国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此辽阔的幅员,做出这样的承诺,背后所牵涉的人力物力,何止金钱那么简单!作为对照,美国和日本实现相似目标时的人均GDP,是中国现时的几倍。
然而,2010年,这个本应在中国预防免疫历史上成为欢庆胜利的里程碑式的年份,却因为山西疫苗事件的曝光,走上了另外一条此前完全没有预想到的轨迹。
■(节选自《疫苗的安全问题》主笔◎鲁伊)
“如果能在对中国目前传染病流行谱的调查基础上,更科学地确定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划分;如果能够大幅度提高疫苗生产企业的门槛,严查疫苗质量;如果能够集中由几个质量永远稳定合格的大厂按国家订单统一完成一类疫苗的生产和销售,统一使用专业冷链递送到各接种点,不再搞繁琐的一级级的招标采购;那时候我们再来谈中国的疫苗安全问题,也许将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特别策划:疫苗里面有什么?
■(节选自《疫苗因果链之辨》主笔◎鲁伊)
黄建始教授于2003年应邀回国参与防控SARS工作,现任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之前先后在加拿大和美国一省三州地方政府卫生局任流行病学专家和部门负责人,他从另一个角度剖析了山西疫苗事件。
特别策划:中国疫苗大事记
■(节选自《公共卫生何以南辕北辙?——访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曹玲)
“公权力对某一因素不平等,实质上是对所有的因素不平等;一时的不平等,实质上却是一个永远的恶例,会有报复,这也是信用的一种惯性。”
■(节选自《陈涛安的三年举报历程:断裂的信任》◎夏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