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0年12期封面故事:功夫茶 武夷山、安溪寻找茶香之源

(2010-03-17 11:11:53)
标签:

功夫茶

武夷山

安溪

岩茶

铁观音

大红袍

乌龙茶

茶农

茶种

茶道

茶艺

文化

分类: 文章精选

【封面故事】功夫茶——武夷山、安溪寻找茶香之源(《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12期 P40-75)

2010年12期封面故事:功夫茶 <wbr>武夷山、安溪寻找茶香之源

40   功夫茶  ◎李鸿谷

42   茶本主义:中国人的茶感觉系统演变史  ◎李鸿谷
48   武夷名茶访问记  主笔◎王恺
56   安溪铁观音的“音韵”密码  主笔◎李伟
70   茶人与功夫茶  主笔◎王恺

 

那一粒茶种,从西南出发,千山万水,到达福建。结果将会怎样呢?

我们深入武夷山与安溪,从寻找茶香的源头开始,实则是尝试去发现那粒茶种聚合香气与滋味所能到达的高度。所谓文明,对于中国人,茶是一个重要的样本与载体。以茶为本,茶不厌精,当然是中国人生活的趣味与本义。(节选自《功夫茶》◎李鸿谷)

 

2010年12期封面故事:功夫茶 <wbr>武夷山、安溪寻找茶香之源

武夷山的岩茶生长在少土的悬崖绝壁之上,造就了独特的岩韵

 

蔡襄1064写完了他的《茶录》,他定义的品茶标准是:色,香,味。过了接近1000年的时间,今人的贡献,也只不过仅仅增加了一个字:形。
1000年足够久,色、香、味、形——标准之下,茶的演变精彩复杂。(节选自《茶本主义:中国人的茶感觉系统演变史》◎李鸿谷)

 

本以为和去过的绿茶产区近似,武夷岩茶也是成群成片,可是眼前的岩茶生长环境还是很让人吃惊:不说那6棵寂寞地长在半崖上的大红袍了,许多名丛都是孤零零地一棵两棵散落在悬崖之上或沟谷之中,从山道上望去,让人觉得可望不可及。
生长在山岩陡峭处的特点,和武夷山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后,对茶田的控制力量,都使产区的“正岩茶”量少而味厚。

·武夷山大红袍:比传说更神秘的现实

·拼配的大红袍与名丛的衰落
·肉桂、水仙的崛起和岩茶村的资源
·金骏眉:向最新最神秘的武夷山  新名茶出发

(节选自《武夷名茶访问记》主笔◎王恺)

 

300年前,安溪茶农在群山之中找到了这株神奇的植物,在数百年间,通过无性繁殖方式延续了品种纯正。一泡好的铁观音,集中了“天、地、人、种”四大要素,以致产生无可名状的“观音韵”。

闽南乌龙至今还未找到比铁观音更好的替代茶种。

·“鸭母算”
·茶树宝库
·最佳的选择
·10场大雪
·“祖母”级的原料

·香气与滋味秘密
·“音韵”之价

(节选自《安溪铁观音的“音韵”密码》主笔◎李伟)

 

2010年12期封面故事:功夫茶 <wbr>武夷山、安溪寻找茶香之源


在茶乡安溪,陈双算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茶农,外号“鸭母算”。

他是第一个卖茶卖到百万元户的农户,李泽楷也曾跑到他家买茶。

 

对于习惯喝功夫茶的老茶人来说,在大城市的茶叶市场上流通的茶叶,被他们冠之以“商品茶”不太好听的名字。他们自己寻找茶叶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是靠某个有特殊来源的茶叶经销者;有的找产区的茶友交流互换;更多的是像逛古董市场一样,一定要找到符合自己心念的那泡好茶。
找到好茶后,会呼唤朋友,共享的同时,几方都会拿出自己的茶泡,斗茶在大城市已经形成了圈子,近年更是已经进化到打分阶段。
而斗茶和泡茶方式又有很大关系:同样的茶,在不同人手中会出现不同的滋味,许多茶人学习泡茶已经多年,越久越觉得,这里面的学问真大。

·寻茶

·斗茶

·泡茶

(节选自《茶人与功夫茶》主笔◎王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