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抗震救灾采访媒体记者文化 |
分类: 编辑手记 |
主编◎朱伟
这次汶川大地震,应该说,媒体的信息传输能力达到了空前未有。在贡献方面,首先是电视,然后是互联网,报刊的能力在电视与互联网的强势面前,真是显得薄弱。
震后这一周多,我一直在通过电视与互联网牵挂灾区。24小时新闻滚动播出,央视实际出动了100多记者,奇怪的是为什么传输回来的报道重复率还那么高?大约是精选的缘故。好在还有四川台与重庆台的24小时滚动可选择。在我看,当全国人民每时每刻都在牵挂灾区的时候,信息量的需求还是第一位的。先求信息量,再求信息质量。互联网,比如新浪博客的许多个体记录,为这种信息丰富提供了平台。个体所提供的信息,我以为还是不够丰富。
如果将电视与新华社发布的信息、各地媒体自己去采集的信息,再加上网络提供的个体信息累计,这次最可喜就是向全国人民供应了足够的信息量。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具体面对信息时,还是感觉信息重复率高,更新速度不够呢?我想,可能原因是媒体报道技术,也就是选择报道角度的方法不多所致。这种方法或手段不够,可能是因后方力量不足,通讯联络不畅,前后方的沟通很难深入。再说,即使派出了足够的记者,在策划与调配方面也显力不从心。
媒体从业人员如果没有情感冲动,是可怕的。一个充盈着情感的记者到现场,会在悲剧面前心灵折磨到逼近崩溃。比如王恺,他说当他看到孩子们在预制板下的求助而无能力去拯救这生命时,真是心理崩溃。真是真实的记者现状,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感,就不能完成充满着情感的文字。
那么,新闻的价值与生命哪个重要?我反感“记者添乱”这个词,但我也认为,新闻绝不能高于生命。也就是说,作为记者,在面对生命的时候,要清晰意识到,你低于生命。也就是说,你不能以新闻的神圣而对生命而居高临下,无论他是怎样的生命。当一个生命奄奄一息等待救援的时候,你难道应该用采访去消耗他的生命吗?当一个救援者经历千辛万苦救出的生命害怕光线时,你难道应该将闪光灯损害他的视力吗?同样,对那些已经逝去的生命,你在拍摄他们的时候,是不是意识到了你损害了他们的尊严,惊扰他们的安宁而增加了他们的苦痛?
我以为,这种种意识欠缺,还是因为我们总将自己摆在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如果这次灾难报道能使我们更清楚媒体自己的位置,那对中国媒体今后的发展,将是一次重大的进步。
媒体应该成为对生命充满情感、充满敬意的深入记录者。这种记录先应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在倾听中你的姿态比被采访对象低,只有尊重了采访对象,才能得到深入的记录。我们总是抑制不住要自以为是,这是因为有一种明显的优越感,于是往往反而阻隔了采访深入。这次报道中少了一些疑难的解答,比如宋晓军给我们写了一篇文章,使我明白了,为什么当时无法向汶川实施空降或直升飞机降落。比如鲁伊的文章使我知道了,从废墟堆里刚救出的人要注意什么。媒体应该帮助读者去理解一些东西,而不应妄下结论。我以为,这才是丰富、感人报道诞生的基础。
我们愿意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