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影产业文化 |
分类: 编辑手记 |
周刊昨天刚做完的第六期,封面故事是中国电影产业开始有望崛起。王小峰做了3000多字的导言与一万字的一个主文,马戎戎专访了韩三平与王中军、王中垒,孟静做了宁浩的故事与香港电影的流向。我原有点担心——无论韩三平、王中军还是王小峰采访的电影院线的老总们,对中国电影应该走的产业化,都提供了类似的观点,即在依靠大片的基础上,发展中等投资的市场。大家都觉得,中等投资,也就是千万级投资的票房利益现在没能呈现,所以产业基础无法构成。那么如何培养这种中等规模市场呢?
周刊今年第五期做的餐饮产业就有1.2万亿的市场规模。这样大的市场规模,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民以食为天;另一方面也在各菜系,从川菜、粤菜、鲁菜、淮扬菜到东北菜、云南菜,大家都能共存,食客可以不断选择交替口味。而2007年电影票房只有18亿人民币,太可怜了,还没有一个美国大片在美国国内的票房多。要说我们的导演数量,老中青加起来也不算少,但如与餐饮比较,第一当然是需求的必须性不够,第二则还是类型太少,没有眼花缭乱的诱惑力。类型丰富才有广阔的市场,我们太认准张艺谋模式或者冯小刚模式,如以他们为标准,中等投资的电影还是会以大片模式为校准。就像陈可辛说的那样,投资越少的影片投资者越没兴趣,僵局就永远无法打开。陈可辛最后拍成了大片,就成了大片阵营的一员,中级投资市场仍然没有。其实,投资商们还是在走急功近利的道路——抓住能摇钱的树就一直将它摇死,谁都不愿去培植市场。因为培植市场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按说,政府应努力去培养这个市场,政府有资本,也应有这个远见。但除了价值观的问题,政府的投资究竟有什么监督程序,如何真正用在市场的培植上?实际上,许多投资可能都被腐败了,或者被浪费了。
中国这么多人口,电影的市场前景应该没有问题,但实在要有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的格局,有一种远大的文化眼光,否则,即使中影集团、华谊兄弟今年双双上市,要想将年度票房做到100亿,还是很吃力的事,更何论全球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在今年第四期讨论了民间工艺产业,第五期讨论了餐饮业,第六期讨论了电影产业,连续三期的讨论,真觉得产业格局与胸怀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