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91
  • 关注人气:86,3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声叹息

(2007-12-31 10:35:52)
标签:

采访手记

南京大屠杀

文化

分类: 编辑手记
 
  最近看了一个人物很有意思,他参加过东京审判,老人家现已86岁高龄,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健在者之一,于是很想赶紧找到他,看能否作个采访,但又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能找到他。上网查了下,看到老人名前有一头衔:南京大屠杀历史纪念馆顾问。终于找到组织了,按照经验,一般找到组织,就会顺藤摸瓜,找到我想找的那个人的电话。
    按照网站上显示的电话打过去,一位女士接了电话,嗯,很顺利,暗自高兴。
    “请问这是办公室吗?”我问。对方称是。我报了自家姓名,然后说明来意——想采访一位叫XXX的老人,他是这里的顾问,能否提供对方的联系方式等。
    “你是哪里的?”典型的南方口音,似乎隔着话筒也感觉对方眉头一挑。于是又老老实实报上一次。
     “我们不随便接受采访的,你打个报告过来。”对方口气很职业的样子。
     怎么就打个报告?我又不是采访你们纪念馆,只不过想通过你们找到你们的一个顾问——我耐心地解释了一下,又“诱惑”地说:“我做的工作不也是和纪念馆的目的一样吗?”
     “不行的!我们这里有规定,接受采访必须打报告!!”对方口气更坚定,但我感觉她根本就没搞明白我要找的人是谁,只是条件反射般地回应“打报告”。
     “你是不是把自己当成什么官员了?”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修炼”,我已经基本不会对采访中遇到的苛刻、刁难、冷遇生气,按我的理解,这也是记者职业素质的一部分,但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忍不住气起来,竟有些出言不逊。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贴子,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的网站相对比,大意是说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的网站,是对那段历史的追忆、对每个逝者的哀悼,是一种凝重、沉甸甸的历史感,而打开我们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先是什么“馆情介绍”、“场馆概要”、“新闻播报”,对逝者的追忆反倒变成其次了。
    我想接到我电话的那位工作人员,肯定也觉得自己今天倒霉遇到我这么个莫名其妙的记者。很可能,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个什么局级单位(或者更高也未可知),而她可能还是个不大不小的干部呢。而这一切对她来说,不过是按章办事而已。可是,我们建这个纪念馆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不是为了我们民族那场共同的灾难不被遗忘吗?与他们打交道的那些微弱的个体,包括我本人,其实也是为此而努力的,我们经常指责他人忘记历史,但是在恢复自己记忆的过程中,我们却经常扮演着自己的绊脚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