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

(2007-06-18 16:46:45)
标签:

三联

十年

分类: 编辑手记
生活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 
  差不多一天时间就读完了足足430页的《三联生活周刊十年》这本书,读后想顺手写点什么,题目都想好了——“生活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这是书中某篇出现的一句话,好象是周刊创刊初期的口号。

  之所以读这么快,一来存心要提高、顺便也测验一下自己的阅读速度,要不,买回的那些个书猴年马月才能读完啊。二来这心里赌点气,为着后悔买这本书。当初是接到当当发来的短信说搞活动,我本“禁买”在先,却禁不住这“热情邀约”,结果上网这么一溜达,点击购买,那些散发着墨香、极具质感的书就到手了。这点击的爽利不说,花钱的快感很快过去,方想起未加斟酌这本书的,许是潜意识中,以为是《三联生活周刊》某个栏目的结集才索性买了下来。

  等书到手一翻,才知道应了一句话:已经吃了蛋,又非看下蛋的鸡。看在爱吃这蛋的份上,姑且浏览一下吧。不料这一读竟也有些意趣,书中文章均由曾在或正在《三联生活周刊》的编辑记者们撰写。到底是一帮牛人、猛人,个个资历不凡,人人妙笔生花,无不从个人角度讲述了关于周刊故事的种种,涉及创刊至今各个时期,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深情厚意见于笔底。无论“钱钢时代”还是“朱伟时代”,正是一支强大的团队,把一种生机勃勃的思想方法、价值系统和人文精神贯穿于其中,使读者得以领略周刊在品质和韵味中的精神之力、文字之美。

  诚如编者所言,希望这本编辑部的故事能让“大家在谈笑风生的空气中欣欣然愉快一番”。此一目的甚好。周末开读时分,老公意欲精研股票,力邀我一起探讨,彼时正读到程赤兵写的《试刊号:封面故事的故事》,乐不可支中当即拒绝看某个所谓股票大师的唧唧歪歪。其实书中诙谐有趣的文字比比皆是,这还只是阅读的小乐趣而已,令我羡煞的是周刊十年中来来去去的那些人和故事,象一幅多姿多彩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看到,这里有一种适于让梦想专注的氛围,这里有一种让每个人都孜孜以求的精神磁场。如朱文轶所言,周刊“接纳所有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生活,它跟传统报馆里的那种脉脉温情如此相似,充满了古意十足的墨油香,却又不乏激情。”相形之下,拿书中的现实与自已的工作氛围作一对照,可实在是有趣好玩不起来,罢罢,不想也罢。

  详解《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往事的同时,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最早读这本杂志的记忆。大概是两年前,我去河大考试,晚饭后一人瞎逛到校外,无意间在旧书摊上买了本过刊,正是2005年第1期,既然不打算把心思用在考试上,于是那个晚上,算是把无限的精力用在了有限的杂志阅读上,直至看个底朝天才作罢。最初吸引我的是封面——韩国影视界一哥李秉宪,女的是李美研,好象那会我正好看过由这两人主演的电影《中毒》。于是乎,先看《封面故事》,接下来扫荡娱乐版、文化版,从艺术、建筑又到书评、电影,到后来就连最不爱看的财经也一一细览。彼时边看边诧异,挺好看的杂志嘛,言外之意孤陋寡闻了不是。其好看不仅在于内容深广,更是它所具有的文字趣味。以后算是和周刊结下了因缘,不过算不上狂热,新刊只是断续买来看,碰到卖过刊的,就一次性买个够。

  写到这里,又动了心思,翻翻书柜最低层,竟然把第一次偶遇的那期周刊给翻出来了。瞬时,那一夜的阅读体验更加清晰无比,不够清晰的倒是书中的内容,竟然有一篇《迷失在博客》,大讲2004年是全民博客年,什么全球公众话语权的一次释放云云。敢情那会我正忙着带儿子呢,对周刊所言“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并不感到兴趣。转眼到了2006年,我也莫名其妙开了一个博,并很自豪坚持了下来,如此借助公众空间,用文字撒了回野,按我的理解,也算应了“生活,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多好,活着,且要生机勃勃。

 

--------------------------------

 本文选自网友暗香浅醉的博客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