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在北京住四合院
(2008-08-27 13:53:22)
标签:
叶永烈杂谈 |
叶永烈:在北京住四合院
在奥运会期间,外国游客云集北京。记者们问他们,最喜欢住北京什么地方,他们几乎异口同声说:“喜欢住北京四合院!”
我也有同感,我最喜欢在北京住四合院。
用北京话来说,我对北京“忒熟”。这倒不仅仅是因为我在北京上过学,而是由于经常出差北京。一趟趟进京,这回住东城,下回住西城,住遍北京城的各个角落,也就对北京“忒熟”。
不过,这一回北京之行,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那天,我刚走出首都机场,上了接待单位的车,他们并不马上告诉我这回住什么地方──后来我才明白,他们要给我以“惊喜”。车子驶入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从一座座高高耸立的大宾馆前驶过,拐入一条胡同。
如果说大街是北京的主动脉,那么胡同便是微血管。胡同,在南方叫巷,在上海叫弄堂,都是“小的街道”的意思。据说,胡同本是蒙语,原意是“井”,因为有井也就有水,有水就有人家,有人家就有胡同。不过,进入北京的胡同,两侧是一堵堵长长的、灰不溜湫的院墙和一扇扇黑漆大门,几乎见不到一扇临街的窗,那的景象跟上海的弄堂截然不同。
车子在胡同里七拐八弯,在一处极为幽静的地方停住。我一走进大门,吃了一惊,里面是喏大的四合院!原来,这里是一家不对外营业的招待所。我很高兴能有机会住四合院──我在北京住过那么多宾馆、招待所,却是头一回住四合院!
从明朝起,北京就兴建了诸多四合院。诚如窑洞是延安的特色民居、石库门房子是上海的特色民居,四合院成了北京的特色民居。只是四合院全是平房,又有一个大院子,占地面积很大,在北京早已成了拆除的对象,所以现在北京的四合院已经越来越少。
这里没有跳跃着红色数字、上上下下的电梯,也没有光洁似镜的大理石地面和闪耀着金属光辉的铝合金门窗,却洋溢着浓浓的北京乡土味。步入这家招待所,迎面便是一个很大的前院。院子里有假山,有喷水池,有曲曲折折的长廊。王府井多王府,这里原本就是一座王府,所以颇有气派。
那假山四周有好几棵百年老树。山上,有石桌石凳,桌上刻着象棋棋盘。倘若在夏日,这里树荫覆盖,清风徐徐,是“杀一盘”的绝好所在。只是眼下天寒地冻,不是“厮杀”的时候。
假山之下有洞。洞口石碑上刻着“无X洞”字样,估计中间那个已经看不清的是“底”字。假山之侧的喷水池,也因气温降至 零下十摄氏度而“休闲”不喷。据告,这喷水池当年是鱼池,喷水管是后来安装的。
前院的四周,砌着一圈青灰色的围墙。在这凝重的青灰色衬托之下,前院的彩色长廊,显得格外耀眼。长廊地上铺着平整的方砖。我慢慢在方砖上踱着,仰首而望,梁上一幅幅彩绘映入眼廉。一步一画,画画皆不同,或青竹,或牡丹,或飞鸟,或山水,长廊成了画廊。
穿了一身绿色西装的招待小姐,领着我来到前院的客房。客房很少,一溜六间而已,全是雕花木窗。这些木窗当年是贴着糊窗纸的,如今被装上双层的玻璃,以挡室外逼人的寒气──在宾馆大楼里,客房外是走廊,走廊也有暖气,而这里直对巨大的前院花园。我被安排住在正中一间。据云,这里原本是一间很大的会客厅,是王府的晤客之处,如今被分砌成六间客房。
我走进客房,那房间长条形,隔成三个小间。外间放着一套沙发、茶几、电视机之类,算是客厅。里屋放着床、大衣柜之类,算是卧室。最里面则是一个卫生间,安装着卫生“三大件”……这一切,包括地上铺着的化纤地毯,都显然是“后来之物”。我注意到在客厅和卧室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门”字形的木隔扇。这隔扇一望而知是当年的原物。这隔扇是镂空木雕,非常精细,雕着梅花鹿、松针、仙鹤、长滕之类。如果把这木隔扇拿出去“竞拍”的话,肯定可以卖大价钱!
招待小姐领着我又走过一条曲里拐弯的长廊,走过小跨院,来到后院。那里是当年王府主人所住的内宅,如今改成餐厅。这是典型的四合院,一圈平房围绕着四四方方的院,窗户全都对着院子,后墙不开窗,仿佛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独立王国。坐北朝南的曰“正房”,是主人卧室;东西曰“厢房”,是妾或者晚辈所住;坐南向北的曰“倒座”,通常作为客房。北京人的方向感比上海人强,我想这跟他们从小就说“南屋”、“北房”之类大有关系。我身临其境,这才明白“后院起火”的含意──后院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
至于从前院到后院所途经的小跨院,也有一间间房子,曰“耳房”。据云,那里过去是奴仆们所住或者是堆杂物的所在。如今,全都改建成客房。
我在这四合院里住了四天。这里格外幽静,古色古香,平步而入,平步而出。从外面看过去,灰墙加黑门,显得单调,而院内红柱、绿窗、彩廊、青瓦相映,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的砖面上还刻有种种精美的浮雕,给人以古朴的美感。
我在院子里散步,举目四望,高楼林立,这四合院仿佛成了高山群落中低凹的盆地。尤其是在寸土尺金的王府井,能够保留这样硕大的四合院,真不容易。
这家四合院招待所给我的印象,比北京任何星级宾馆都深。如果要我给这四合院招待所评“星级”的话,我要给它评“六星级”!从此,我来北京,都喜欢住在这里。
我不由得想到,近年来北京旅游部门推出“到胡同里去”的旅游新项目,让外宾坐三轮车在胡同里漫游,深受外国游客欢迎。其实,这样的四合院招待所倘若向外国客人开,恐怕会排起长队。这里用得着一句格言:“越是中国的,也就越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