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诸葛亮六出祁山遗址(中篇)

标签:
六出祁山诸葛亮祁山武侯祠西和县郑锦周 |
分类: 游记 |
我和小伙在西和武侯祠的巨大牌坊前分手之后,一个人沿了不宽不窄的路,由西向东走去,走向武侯祠。
此时,眼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因与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武侯祠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联系一起,而在心里无限的厚重,可是,眼前的景象,又让人纳闷,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发生之地,怎么如此冷清萧条,行人少,游人更是不见一个,偶然遇见个把人,不是背搭着手行走的当地老农,就是急匆匆赶往学校的一两个学生,这是当地有关部门宣传推广不力,还是有其它原因?
这样巨大的反差,让人迷茫,以往去一个旅游胜地,游人多的能结成五花六色、欢畅快乐的彩河,直朝一个方向奔去,你不用多问,跟着人潮走即可,而此时,面对路空寂,树静默,天寂寥的景,人多了份不该有的疑问:祁山武侯祠的具体方位在哪儿,大门朝哪个方向开,围墙什么样,里面有多大,什么布局?
心里想着,人走着。
路南一侧,排了三三两两的店铺,除此之外还有几家门户紧闭的农家门庭,还夹杂了一个巷道,巷道两侧农家的高大红砖侧墙,巨大的红手掌一样,引人的目光探向深处。
继续往前走几步,走到祁山村村民服务中心尽头,这里,北街衔接紧凑的店铺和院落被一条土路隔断,土路两边挑了两三米高的密葱葱的杂草,由南向北、由低向高地蜿蜒而去。
我在土路前站定,向北眺望:在湛蓝的天空下方,一个不是太高,却气势古傲的陡峭山崖依势而立,山崖边上嵌着凹凸的形状,就像长城的城头那样,哦,那是垛口,垛口上一般开有观察小孔,是古代城墙上的兵卒用来观察敌情的,山崖的边缘,突起个三四米高的望楼,望楼中央插着一杆高高的旗杆,旗杆之上挑着一面吊旗。当时很纳闷,望楼通常至少有三四层楼高,怎么这个望楼这么低?在山崖偏后方又隆起一个山包,顶端立着一个中式四角亭。
古老的垛口,古老的望楼,古老的旗杆,古老的吊旗,古老的四角亭,与悠久的蓝天构成的图景映入脑海,构成鲜明的古代军事要冲的布局、氛围,令人铺满现代生活印记的脑海为之一振,由此暗暗地猜想,那里可是曾经搅动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格局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前屯兵备战的指挥中心,和后建的祁山武侯祠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