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月的一天,晴空万里,我结束休假,由兰州返回西和。先坐火车赶到天水,然后在天水车站附近的长途车站买了去西和的车票。
不久,乘坐的空调大巴出发了,车上拉的乘客少,最多十来位,司机开着车在天水市区磨磨唧唧走走停停了一个多小时,只拉到两个客人,末了司机一脸无奈,嘴里嘟嘟囔囔的狠踩一脚油门,大巴车这才正式地跑开,很快驶出天水南出口,一路向南,向着不到一百公里外的西和县进发。
一个小时后,大巴在礼县祁山镇以北的一个叉道口前停了下来,我抬腕看了下手表,正好是中午12点多钟。
这个叉道口是礼县和西和县的分界,朝向西南方向的那个路口是通向礼县县城的,另外一个路口指向正南,是通往西和县的,由这里到西和县城,也就剩下半个小时的路程。
车子停稳后,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年轻小伙站起了身,手伸到行李架上去取东西。哦,他要下车了。
我的目光停在了车的前方,十米开外停了辆旅游中巴,车的后窗玻璃上挂了条“三国历史追踪团”横幅,几个背了单反相机的男女乘客刚好从路边一个超市出来,提溜了大包小包的吃食和饮料上了中巴,随后中巴车启动,打个回头向北驶去,在大约两百米外向东一拐,不见了踪影。
看着中巴车消失,我暗想:三国历史追踪团,这个祁山镇,莫非和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那个祁山有什么瓜葛?
小伙提了大包小包准备下车。我赶忙伸手碰了碰他的胳膊,我猜他是祁山镇人,这个疑问他大概可以解开。他回过身,那清廋俊朗的脸,正好被车窗外投来的一束阳光射中,我指指窗外:请问这个祁山镇是不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
小伙子灿烂地笑起来,就是的。接着他俯下身,引我去看窗外,就是中巴车消失的那个方向,喏,刚才那个中巴车拐进去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座武侯祠。
这里果然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地方。
这可是个重大发现,我以前怎么没有想到?以前休假往返这里几次,以为面对的是与陇南其它乡村无二的景色,除了怀一种新奇之外,再没有其它,今天,它亮开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身份,展开蜀国将士北伐曹魏的旌旗,我原本微波涟涟的心,忽然洞开惊艳的历史回影,诸葛亮六出祁山,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里,可是最令人沉思和回味的历史事件之一。倏地,我的心态大变,直觉得这里天和地,空气,一草一木闪烁了历史光泽,扑面而来。
我急促地看了看手表,心里快速地盘算,现在是中午12点多钟,花上一两个小时拜谒一下武侯祠,再回西和不迟。于是,急忙起身,拽起放在座椅上的皮包背带套在身上,疾步跟上小伙,一前一后下了车。了
二
我和小伙沿着马路向中巴车消失的地方走去。这条路属于306省道,游龙般穿梭在礼县与天水区间,南北走向,祁山镇政府所在地坐落于路两边,长度不过六七百米——很小的一个镇子,路两边除了两排陇南农村样式的平房,似乎看不见楼房,平房屋顶斜翘高大,覆满鱼鳞般墨灰色瓦片,门面多是传统格式,旧式木板,传统花纹的格栅窗,许多门头挂着镶着饭馆或商店的招牌。这样的平房布满了街两边,烘托出令人无限遐想的景致。有一两处平房间闪出个空隙,望过去,可见绿油油的庄稼。
马路上汽车少,人行道上人影稀落。
现代城市的快节奏和现代商业的华丽,似乎远离这里,使祁山镇显出一派不浮夸不喧哗,平静如水的神态,不过事情不是那么绝对,透过商店的幽暗光线,能看到柜台里货架上摆放的花花绿绿的商品,街上偶遇的一两位年轻人,穿戴的也很时髦,不过遇见的两三位老人除外,他们穿着深蓝或黑色的衣裳,踽踽而行,与街道弥散的陇南的敦厚乡风融在了一起。
我默默享受着这种感觉,我知道,这感觉不可能来自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司马懿,刘关张诸葛亮,董卓吕布貂蝉和汉献帝们的时代绝不可能是这样,此时的感觉顶多出于久远年代和现代时光的杂交,这样我也很满足,
不是嘛,站在这样一个感觉的平台,去拜谒武侯祠,去贴近诸葛亮当年六出祁山的决绝和悲壮,是极好的。
三
我和小伙来到中巴车消失的地方,那里,路东,果然有个岔口,大概十来米外,立着一个坐东朝西的仿古牌坊,上书“祁山武侯祠”。诸葛亮臣相,在此屯兵准备北伐的蜀国将士们,晚辈来了。我默默地想。
小伙指了指牌坊说,你往前走几十米,就可以看到武侯祠了。接着说他家要往北再走一点,说着准备和我分手,我留住他,拿出手机,请他给我拍几张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